首页 > 财富 > 正文
从无人问津到一斤上万元,江津富硒绿茶这半年来发生了什么?
06-17 17:15:55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商报

5月19日,为期6天时间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杭州闭幕。这让来自世界各国的茶叶参展商赚得盆满钵满,对于首次参加茶博会的重庆旺发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丁富兰来讲,这次参展收获的不仅是订单、口碑、客户那么简单,还有更重大的意义。

重庆旺发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江津富硒绿茶,有400年的历史,但苦于当地茶企对品牌意识的薄弱和长期的内部相互斗争,以致只能靠贴牌苟延残喘,直到“江津硒茗·四面绿针”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投用后,江津绿茶才重获新生。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内斗不止,地方茶叶遭遇灭顶之灾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江津区滨江路的重庆旺发茶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旺发公司)时,其负责人丁富兰正慢慢品着茶,和一些茶业专家谈天说地。

“半年前,丁富兰哪有闲心像现在一样静下来喝茶,一天光琢磨推销自己的茶叶,就足够她抠破脑袋了。”江津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自从有了“江津硒茗·四面绿针”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丁富兰不再为茶企的互相内斗、销量下滑、茶叶无口碑等问题而烦心,相反,她会把更多精力用在革新制茶工艺和开发新品茶叶上。

WechatIMG1.jpeg

从过去各自为政的恶性竞争辗转,到现在一门心思投入茶叶的开发生产中,这让从事茶产业26年之久的丁富兰都始料未及的。她从1993年入行以来,几乎见证了江津茶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过程,却从未见过江津茶叶有如今盛况。

据了解,江津茶叶以绿茶著称,有400年历史,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大多茶树生长在南部山区600-800米之间的山腰上,其气候温润多云雾,且土壤富硒,同时品种又是口感清香的老川茶,其中以猫山(土地名)茶叶最为出名。当时,靠种茶为生的茶农就有上万户,而大大小小制茶、收茶的家庭作坊也有好几十家。

WechatIMG2.png

但好景不长,因当地茶企分散经营,常年相互内斗,宛如一部“宫斗剧”,致使江津绿茶遭遇了灭顶之灾。

丁富兰回忆,当时江津本地的茶企差不多有近10家,但绿茶品牌却有20多个,可谓鱼龙混杂,这让当地茶企期间时常出现“大打出手”的状况。为求得生存,他们各自为政,诋毁对手,甚至不惜低于成本价抛售茶叶,导致本地绿茶市场秩序混乱,在外也没有好口碑。渐渐地,茶企拼得鱼死网破,使得江津绿茶也走向“死胡同”。

为在夹缝中谋生,不少茶企只能将茶叶初加工后的半成品,低价卖给巴南银针、永川绣牙、西湖龙井等茶叶品牌贴牌出售,寻得些许利润。但他们也因此丧失了茶叶销售的定价权,只能“任人宰割”。

此时,看不到希望的茶农,也不再愿意把鲜茶叶交给当地茶企,宁肯多费点劳力,多走点山路,也要卖给在当地收购鲜茶的成都茶商,多少有点收入,可也大不如前。

WechatIMG5.jpeg

打造公用品牌,抱团发展重迎新生

“江津绿茶富硒含量高,产出的茶都是天然富硒茶,且种植环境好,按道理应该是市场青睐的香饽饽,怎会沦落到贴牌苟活的地步?”当地主管部门和茶企代表们,也在分析讨论着江津绿茶衰败的原因。

“过去江津每家茶企都用自己的品牌进入市场,各自为政且相互恶性竞争,形成不了整体合力不说,反而降低了当地茶叶的口碑。”丁富兰一针见血道出了问题的关键。

她举例分析说,这几十年来,这些加工厂大多设备简陋,只能做初加工等工序,销售渠道也仅限于散货市场,或为外地茶厂贴牌生产,利润极其微薄。

更让人寒心的是,由于加工厂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以至于江津茶叶品种数十年都未更新。例如,上世纪70年代初种植的小叶川茶,至今仍有万余亩,而小叶川茶叶子小,不利于揉捻造型,在高端绿茶中几乎无市场可寻。

“要想重塑江津绿茶辉煌,只有靠品牌的力量,升级茶叶种植、加工的标准化。”经过数十次的激烈讨论和反复论证后,当地主管部门下定决心,试图通过“江津硒茗·四面绿针”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以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结合形成‘母子’品牌的模式,解决各个企业品牌单打独斗的问题,让他们实现抱团发展,合力闯市场。

与此同时,在品牌的影响下,当地从种植技术上发力,引入社会机构,对茶山实行全程社会化服务,采用配方施肥,禁止使用除草剂等。在加工技术上,各加工厂普遍有了自动化设备,加工程序由过去的炒、揉两道程序,变成了蒸汽杀青、冷风冷却、一次揉捻、回潮、二次揉捻等多道程序,大幅提升了加工品质。在经历五六年的培育打造后,江津绿茶迎来新生。

 

WechatIMG3.jpeg

品牌搭桥,金字招牌赢得国内外青睐

今年元旦,“江津硒茗·四面绿针”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正式投入使用。经过层层把关筛选,最终包括旺发公司在内的7家茶企获得了这张金字招牌。

让旺发公司负责人丁富兰意外的是,“江津硒茗·四面绿针”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问世不到半年时间,她公司旗下的四款茶叶,不管是销量还是价格上,都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更让她欣喜地是,其第一次参加了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就揽下几十万元的订单,以及与外地企业签订的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丁富兰告诉记者,能够到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这种大舞台吆喝江津绿茶,这一天她足足等了快十年时间。因为单个茶企是没有资格参加此类高规格茶博会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她和当地其他茶企因没有“绿卡”,只能望洋兴叹。但现在有了“江津硒茗·四面绿针”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包括丁富兰在内的茶企,今后可参加更多茶博会,觅得大批商机。

而记者了解到,不仅是旺发公司尝到了“江津硒茗·四面绿针”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甜头,事实上,在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下,今年参展的茶企均收到了总金额700多万元10多张国内外客商的订单。同时,带去参展的茶叶也被一抢而光,受到国内茶商的追捧。

WechatIMG4.jpeg

如今,看着江津绿茶无限的市场前景,丁富兰正加紧革新生产工艺,研制新的砖茶。靠对品牌的信任和对好茶的追求,该公司生产的茶叶先后获得了富硒认证和绿色认证两个证书。更值得庆祝的是,其中的一款“四面绿茶”入选了今年重庆10大优秀茶产品。目前,其高端茶叶单价更是从一斤三四千元提升到上万元。

未来,江津还将调整茶叶品种、品类结构,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茶园,做大做强江津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努力实现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促进茶产业与科教文旅商等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力争到2020年,绿茶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产值提高到5亿元。

 

声音

打造区域品牌,要从三方面下手

区域产品如何打造响亮品牌?市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乡村发展研究所所长胡晓群认为,应该从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与优势区相结合,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特色农业的“地域名片”,五常大米、西湖龙井等一大批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的农业品牌,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推进区域品牌创建,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点,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品牌为纽带对接产需,实现优势优质、优质优价。

二是与安全绿色相结合,打造产品品牌。安全、优质、绿色应该成为农业品牌的“身份证”,成为农业品牌最闪亮的名片。创建产品品牌,要立足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绿色生产体系,将绿水青山、绿色产品融入品牌价值,把植五谷、饲六畜、渔樵耕读与“小而美”的生态特色相结合,打造成“金字招牌”。

三是与原料基地相结合,打造企业品牌。农业企业是农产品原料的主要需求方,也是品牌创建的受益方,应积极培育品牌文化,充分发挥自身组织化、产业化优势,与原料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创建自己的企业品牌。要通过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大力扶持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企业,打造一批国际领先的“主力部队”。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滕飞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