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古道雄关今犹在,郎关直道接成渝
08-20 07:31:15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石垭口。

“郎关直道”摩崖石刻。

上周,老炼闲游专栏刊发了《且同古人行 听风凉亭关》一文后,有朋友留言说,希望老炼能带领大家去寻访东大路(即成渝正西路官道)上的二郎关。

于是,约了几个喜欢古道的朋友,去寻访东大路上的这个重要关隘。

东大路

在重庆有史料可查的古道中,名气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连接成渝两地的东大路了。有专家指出,1995年建成通车的第一条成渝高速公路,就是基本按照东大路的走向修建的。

其实,东大路的名称,是按照成都到重庆的方向确定的。而在重庆的古道历史上,东大路还有另外好几个称谓——成渝南道、巴县大路、川东大路、中大路等。而从重庆出发,却是由东至西,从通远门出发,经佛图关、大坪七牌坊、石桥铺、二郎关、白市驿、走马铺、来凤驿、永川、荣昌、峰高驿、隆昌(隆桥驿)、安仁驿、内江、珠江驿、资中、简阳、龙泉驿到达成都的迎晖门。

二郎关

同行的古道发烧友赵爽说,原来到二郎关的古道,是从上桥上山。近年来,由于重庆西站的修建,已无法原路上山了。于是我们驱车从山洞街道山田路的一条小马路进入,从上往下到达二郎关。

将车停在一个森林防火的监控摄像头前,再沿平缓的山路前行约三百米,就到了二郎关关口。据资料显示,古时关口处有一座二郎庙,设关时驻关兵丁们也住在庙里,关亦因庙得名二郎关。至于在什么年代建关,已无从知道,但不会晚于明朝。赵爽指着路边森林防火碑前的一块平地说,据考证,古时的二郎庙就在这里。

站在关口往下望,一条石板路蜿蜒通往山下密林,这就是东大路了。老实说,从上往下看时,并不觉得二郎关有多么险要,但当我们沿着古道下行数十米后再回望关口时,就切身感受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据古籍记载,东大路上的佛图关、二郎关、龙洞关(在今山洞与白市驿之间)三关,是重庆城西的著名关隘,故有“自浮图至此,三关叠障,守者得人,可收丸泥之功”的说法。

正因有着这样的地位,二郎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在二郎关经历的众多历史事件中,明代著名女将领秦良玉在此大战叛军的“二郎关之战”,是最为著名的。此战之后,秦良玉趁机攻克佛图关,成功收复重庆,明朝官兵也转守为攻,并最终在1623年成功平定此次叛乱。

石垭口

赵爽说,沿着这条古道继续往上桥方向走,还可寻访石垭口与“郎关直道”摩崖石刻。

我们穿过一片茂密丛林,来到一小片开阔的平地,路边有一个凉棚,几个老年人在打牌,还有两个小朋友躺在旁边的吊床上看书,不远处,两个阿姨与一位大叔正在练习国标舞。

继续前行,走过一段平缓的沙石路,再登上数十级石阶,就到了石垭口。

石垭口可谓名副其实,它是一道在山脊的原生整石上凿出的石门,左边通往山顶,裸露的石脊如一条不见首尾的巨龙,隐没于丛林之中。在靠近石门的地方,有一组土地公婆的塑像,旁边还有“二郎诸神位”的石碑。沿着石碑旁的小路往山顶方向行十来步,就看到了“郎关直道”摩崖石刻。

石刻不大,约两米见方。除上方横排的“郎关直道”四个大字外,下面还有几行小字:“理直则壮,路曲难行,凿开直道,三代斯文”,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石垭口与古道的关系。虽然没有留下年号,但从大气磅礴的书体与古意盎然的风格看,是极具书法价值的。

石门右边的山脊,略低于左边,一条小路穿过松林,通往悬崖边。一路上的自然山石,造型奇特,妙趣横生。在悬崖边,老炼见到了常来此锻炼的曾大爷,他指着悬崖边一块巨石说,你看像不像一个巨大的香炉。老炼看了半天也不得要领,不过这块上大下小的巨石,与旁边虬枝如龙的松树相配,倒是画面感极强。

此地视野极开阔,往前看,是望不到尽头的群山;往下看,是正在建设中的重庆西站;往上看,是二郎关所在的画鞍山口……历史与现实,就这样完美地交叠在我们眼前。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炼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