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温暖】
女子闹市路边临盆生产,众人搭建临时产房
楚天都市报消息,车流如织的十字路口,街头一名孕妇突然要临盆生产了,众好心人纷纷拿出雨伞、毯子和簸箕搭建临时产房,还有过路婆婆帮忙接生,约20分钟,一名女婴顺利生产……30日早上,这温馨一幕发生在洪山区杨园南路与团结大道交会处。
在十字路口维持交通秩序的社区志愿者黎新生介绍,上午8点左右,一名挺着大肚子的孕妇站了近十多分钟,拿起手机跟人打电话,他仔细一听,原是跟老公打电话:“我要生了。”
孕妇随后双手撑地坐着,旁边一名女子赶紧围上来,社区志愿者丁三梅和蒋玉莲也赶了过来,只见婴儿的头顶已冒出来了,但产妇有些害羞,在大马路上不愿意脱下裤子。丁三梅一边打120,一边招呼路人帮忙。很多路人见状,纷纷撑起雨伞帮产妇遮挡,住在楼上的金卫红婆婆从家里翻出一条红色毛毯往楼下扔,结果扔在了门面房的顶棚上,她赶紧扔了一筒卷纸,接着跑到儿子房间,再扔一床毛毯下楼……
本为图片均来自楚天都市报
很快,四五把雨伞围城了一个临时产房,一名60多岁的婆婆路过帮忙接生。没多久,一名女婴出生了……还有路人拿出手里的簸箕帮忙遮挡,一家五金店老板拿出一件红外套,帮忙把婴儿包好。
救护车随后赶来,将产妇和婴儿送往武昌医院进行产后处理。据了解,产妇36岁,两年前生下一胎,这次是二胎,离预产期还有一周。她早上6点多见红,7点出门过早后,想打的去医院检查,结果没等到的士,就突然在路边生产。
【最意外】
最权威牛郎织女像遭网友嫌弃 学者:汉武帝皇家认证
牛郎塑像
织女塑像
北京青年报消息,8月28日七夕当天,一则关于牛郎织女石像的微博在网上引发热议。微博内容介绍说,最标准的牛郎织女塑像位于西安市长门区斗门镇,是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所置,“这对塑像最权威,皇家认证。”但因配图中展示的石像画风过于粗犷,遭到不少网友质疑,“这长相一年见一次都嫌多。”
最丑牛郎织女被吐槽
28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于赓哲教授在其个人微博发布了3张牛郎织女石刻像照片,并配文称:“最标准的牛郎织女塑像,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所置,二者相距约3公里,看来当年放置时将昆明池当做天河了。” 于赓哲教授表示,图中石像是最权威的牛郎织女像,“皇家认证”。
此后,这条微博被大量转发,并引起众多讨论。配图中,牛郎织女脸型又大又圆,配上硕大无比的鼻子,显得颇有喜感。有网友开玩笑称,“怪不得被王母分开,这天天腻歪在一起多伤眼睛”、“毁了我童年对织女的想象。”还有网友质疑,在牛郎照片中有“赠石婆灵神”的字样,认为是张冠李戴了。
当地民众认错了石像性别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对儿可追溯到西汉的石像,现分别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的常家庄村和斗门镇棉纺厂内。沣东新城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两座石像分别位于当地的昆明池遗址两边,就好像牛郎织女隔着天河遥遥相望。
据他介绍,当地人平时更习惯以“石爷石婆”称呼两座石像。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七月七,大家都会去石婆庙里求福,乞求平安和财富。但与历史记载不同的是,如今“在石婆庙里的是牛郎,石爷其实是织女,两个颠倒了”。于赓哲教授也在回复网友质疑时指出,石爷石婆其实是近现代才有的称呼,“当地村民分不清汉代男女装束和发型,于是将牛郎称为石婆,织女称为石爷,还经常拜祭。”
在斗门街道办事处工作的魏大爷,这十多年一直从事当地文物文化管理工作。他介绍说,每年七夕的时候,石婆庙里都会举办庙会,“来的人还是挺多的,有两万多人。不光是斗门镇的,临近几个镇、村子的人也来。”
今年55岁的魏大爷,是土生土长的斗门人。在他看来,虽然现在网上都在吐槽牛郎织女石像的样貌,但他还是觉得很好看,“西汉时候的东西,到现在2000多年了,能不好看吗?好看!”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因为牛郎和织女相传就是斗门人,因此在当地十分受欢迎。
两座石像有大量历史记载
面对种种质疑,于赓哲教授有些意外也有些无奈。他表示,最开始发这个微博是因为正值七夕,想做一个比较应景的科普。“就是因为这个石像长得比较丑,我才给大家看的,古代汉代的石雕就是那样,那是汉朝人心目当中牛郎织女的样貌,并不代表其他时代牛郎织女的形象也是这样,但是没想到能这么火。”
他介绍说,这两个石像已经在这里存放很长时间了,相关记载很多,自己也是通过查阅史料才得知西安有这么两座石像,目前还没有去现场看过。“因为我是搞中国古代史的,这是我专业范围内的东西,我们的专业知识。但是因为这两天开学事情比较多,近几天暂时没有想到现场去看看的想法。”
于赓哲教授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两尊石像的文物价值非常高,“因为它是汉武帝时期的文物,本来就是对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见证,跟汉武帝茂陵前面的那些石像有着同样的价值,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
于赓哲教授介绍,目前两尊石像的破损情况均属于正常的范围内,没有明显人为破坏。“很多文物不是把它修复如初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就是好的保护,相反我们要接受文物的样子,就像维纳斯的胳膊一样。它也是我们所能见到中国最早的艺术品当中拟人化的牛郎和织女,原先都是把牛郎和织女当成天上的一个星宿来对待,即便是有传说,但是我们也见不到那个时期的作品。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拟人化作品就是这一个,这也是牛郎织女传说历史的一个见证。”
【煲鸡汤】
饺子煮着吃,人生熬着过
中国新闻网微信公号消息,饺子要投入滚烫的沸水,才能成熟。
饺子要煮,人生要熬。
人要经过痛苦的磨砺,才能成长。
佛说众生皆苦,似乎苦是人生或者说是万物的底色。伤与痛本是万物生长必经的过程,毕竟我们是伴着阵痛来到这个世上,又在痛苦中离开的。
生活本是苦的,不幸是人生最好的历练。苦是可以滋养人的,把苦吞下去,让他在你体内转换成前进的力量。没有人能拒绝生活中袭来的凄风苦雨,阳光普照并不是生活的常态,相较暖阳,凉风冷雨更能促人成长。
人生有百种味道,需得经过“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味道。人生是个熬“苦”的过程,人生的味道取决于“熬”的火候与程度。
熬是坚持与积累
人生奥义在于熬,熬不是消极度日,不是向困难举手投降,而是一种小火慢煨下的能量积累。人在天地间摸爬滚打,厚积而薄发。《老子》言:“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生命是一种长期且持续的沉积过程,只有当积累到达一定的厚度,上天才会奉上赠与你的礼物。熬是时间经年累月的沉淀,是质变前夜的漫长积累。人生要熬,受得了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别为现阶段灰扑扑的人生沮丧,白天鹅也并非生下来就能够飞翔。
相传姜子牙七十二岁渭水之畔遇文王,武王灭商后,太公望被封于齐,年逾八十。刘邦斩白蛇起义时四十七岁,建立汉王朝时已过知天命之年。刘备幼年丧父,以织席贩履为生,五十岁三顾茅庐,六十岁坐拥蜀汉。苏洵年少逍遥,二十七岁痛下决心发愤读书,年近五十方才名动京师。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熬是一种坚持,就像制糖,将蔗汁置于火上,不停搅拌,让水汽都蒸发掉,最后得到糖。契诃夫说:“苦难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是锋利的钢刀。”熬过困苦,生命就得到升华。
《红楼梦》中黛玉重建桃花社,宝钗填了一首词,词的末句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话并非曹公原创,而是由宋人侯蒙的《临江仙》幻化而来。
侯蒙年少聪颖,但时运不济,接连几次考试都名落孙山。由于侯蒙长相难看,常被人戏称为“丑鬼”,几次落第之后,各种冷嘲热讽、讥笑白眼随之而来。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无聊又浅薄的世人言语怎能轻易伤害一颗执着追求的心。
清风拂柳的春日里,纸鸢高飞,有人将侯蒙画在了风筝上,有人不怀好意地询问侯蒙何日考取状元。在大家的哄笑声中,侯蒙借了一张纸,提笔写了一首词:“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馀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第二年侯蒙高中,一举成名。
熬是乐观与坚毅
熬是一种安定的心境。误落尘网中,聚散苦匆匆,长吁短叹多无意,莫若把酒祝东风。
林语堂说:“捧着一把茶壶,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煎熬难忍的日子正是修心的过程。不急不躁,不慌不忙,随生命的波涛起落,慢悠悠,放宽心。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芳香。
熬需有坚忍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生命漫长,起起落落再正常不过,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一眼看到头,生活的变数时有发生。你永远不能提前得到关于未来的情报,在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日子里,先学会坦然面对。
柳永有首词“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生活本无烦恼,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熬不是抱怨,不是得过且过,而是一种淡然,一种看开之后的宁静。细细想来,“熬”是一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它包含着对未来的希望及对生活的斗志。肯熬,能忍,就说明你还是相信未来是光明的,而痛苦是暂时的。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从执掌一国的霸主到吴宫马厩里的阶下囚,猝不及防地跌落总让人唏嘘。亡国的耻辱与苦楚在夜里一起涌上心头,“熬”成为心头那不可宣之于口的箴言。他坚信越国还有未来,越国的儿郎还在,越国的山河不改。终于那些过往的痛苦在时间的炉火上慢慢熬成一粒仙丹。
人生就像一杯茶,入口苦涩,细细品味却有回甘,但这种甘甜却并非每个人都能品尝的到。有人浅尝一口,被苦涩吓到,便吐了出来,不熬过苦涩自然不会尝到甘甜。
熬,是忍耐,是坚守理想与信念;熬,是经历,是坚信光明与未来。生命不过是一次挥袖起舞,在登上璀璨舞台之前要经过漫长的演练与等待。生活就是破茧的过程,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