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人民日报:大城市“抢人”大战,真正缺乏人才的农村咋办?
05-18 09:11:05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消息,引导人才大量走向农村、走向边疆,除了提倡待遇留人,还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科技对于“三农”的重要性,人们大多耳熟能详。但是,农村科技人才缺乏,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其实,这一问题,不仅在边疆地区存在,沿海发达地区也是如此。这些年,在基层采访,常听到人们叹“人才苦经”。一位县委书记告诉笔者:“农经、农技、农机、茶叶、畜牧‘五大员’普遍缺人手。由于农技人才缺乏,许多农业科研无法正常进行。想招几个学农的大学生,可报名人数一直未到5比1的招考比例,只能作罢。”一位搞车厘子种植的农场主说,由于“北种南繁”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投下去的几百万元眼看着打了水漂……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不足,人均不到1亩地。对于农业这种弱质产业来说,少了规模,便少了竞争优势。目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大多比国际市场高。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最现实的手段是靠科技助推。以色列水土资源都很紧缺,但全国每年竟出口10亿多枝花卉,人均185枝。以色列的花农懂得,要在花卉行业与具有悠久栽培历史的荷兰竞争,必须掌握花卉生产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因此,以色列现有的3000多名花农全都是农业专科学院毕业或经过专业知识培训的。

无数事实证明:“村里有个‘科技明白人’,等于有个活财神。”

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浙江淳安枫树岭镇的下姜村土地资源匮乏,多少年来,村民一直走不出贫困的循环。2003年4月的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村里调研后开出了一个良方:必须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抓住当前科技进步的机遇,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他给村里派出了一名科技特派员。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下姜村因地制宜种植了中药材黄栀子。仅此一项,农民户均收入4000多元。

农业科技人才的育人、用人机制大有改进空间。这些年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在缩小,但西部人才缺乏现象尚未根本改观:一方面,西部人才大量流失——“孔雀东南飞”一直没有切实扭转;另一方面,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宁可“漂”在都市、放弃专业,也不愿到基层、到边疆去。一位西部地区的领导坦承:“西部大开发”以来,要政策国家给政策,要资金国家给资金,可一些事情干不起来,说到底,是缺人才!

现在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大学里的热门专业人满为患,涉农专业却在不断萎缩。浙江一所农业院校的教授告诉笔者,1998年以前,该校农学系有4个班,现在只剩下1个班,且年年还得为生源发愁。

眼下,全国许多大城市都在抢人才,推出的落户条件一个比一个优越。重视人才,无疑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媒体的报道反映出,这些“抢”,都集中在中心大城市,似乎与真正缺乏人才、急需人才的农村无关。这就让人不能不产生一种担忧:人才麇集在大都市,都能找到施展才干的天地吗?如果大城市人才大量积压,而农村和边疆地区人才大量缺乏,这是多么大的浪费!改变这一现状,还需国家完善引导人才流动的顶层设计,相关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创新用人机制,增强基层人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引导人才大量走向农村、走向边疆,除了提倡待遇留人,还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笔者曾采访过新疆“哈密瓜之母”吴明珠,这个出生在南国的弱女子为了“做大哈密瓜”,从大都市自愿来到新疆的瀚海沙漠,一干就是54年。问她:“你后悔吗?”她说了句感人至深的话:“讲理想,讲奉献,讲艰苦奋斗,讲为人民服务,哪个时代都需要!”

原标题:呼唤更多“活财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