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观察微信公号消息,近日,有媒体报道,许多基层干部患上了“恐闹症”,简而言之,就是害怕群众闹事。
这病听起来十分离奇,但细究起来也有些道理。
有些群众觉得政策“不公道”、不符合自己利益,总会选择“哭一哭”“闹一闹”,认为政府总会想办法。而面对这类要求,一些基层干部又往往不堪其扰,选择息事宁人。在“闹”与“抚”的循环中,“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异化为很多人的思维惯性,甚至滋生出一些专业的“闹事团队”,基层干部成了“夹心层”,苦不堪言。
毋庸讳言,虽然改变作风持续加压,但一些基层单位依然还是“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一推二拖之间,问题总得不到解决,不排除“无奈而闹”的情况。但历数这些年来见诸报端的“遇事就闹”,往往是“无理取闹”的多:警察查处酒驾,司机立马倒地一躺,大喊“警察打人了”;有人违法电鱼电死了自己,家属到政府门口滚地撒泼,怪政府没有立警示牌;病人抢救无效去世,职业“医闹”立刻大闹医院,严重干扰医院秩序……这些违规乃至违法的案例,始作俑者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是政府选择了“花钱买消停”。
无理取闹之所以能得逞,就是因为某些人抓住了基层政府的软肋。稳定,是基层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在一些地方甚至是“一票否决”。个别人正是看到了基层干部怕闹事的心理,以“闹”来“敲诈”。
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官员片面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信奉用所谓的“经济补偿”来堵人的嘴。这样的懒政,牺牲了原则、违背了法治,损害的是政府的威信。同时,这种做法也助长了无视规则、自私自利的歪风。政府拿去补偿的钱也是纳税人的钱,“按闹分配”等于是拿守规矩人的钱供养不守规矩的人,很容易让人形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印象,造成恶劣的示范效应。
专业“闹事团队”的产生,更说明人的贪欲是无限的,纵容姑息只会让更多人前来“碰瓷”,最终吃亏的是遵纪守法的人。
治好基层干部的“恐闹症”,需要进一步强化法治的力量。在基层工作,群众利益越是纷繁多样,越要强调规则规矩,不能一味追求“维稳”而忽视了原则。同时,对基层的考核也应当更加人性化,不搞简单的“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诉求,不合法的闹事,基层干部要主动运用法律武器,敢于“亮剑”,提高闹事者的违法成本。对群众的法治宣传也应适时跟上,引导他们合理合法地表达诉求。齐心协力治好“恐闹症”,消除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对形成良好的社会管理秩序善莫大焉。
原标题:用纳税人的钱养不守规矩的人?基层管理岂能“按闹分配”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