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 | 江津区白沙镇聚奎书院,存留众多名人题刻
08-21 16:23:32 来源:华龙网·鸣家

聚奎书院

聚奎书院位于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今聚奎中学内,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书院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光绪六年(1880)建成,为当时江津四大书院之一。抗战时期,白沙作为大后方重要的教育中心,汇聚了大量的知名学者,书院每周末都邀名人来校讲学,如冯玉祥、陈独秀、于右任、梁漱溟、陈可忠等。1944年3月,冯玉祥来校作献金抗日演讲,师生踊跃捐款,先后捐款41万元。

聚奎书院为清代合院式建筑,大门设于四合院南侧,面阔3间,悬山顶,明间较两次间略高,明间正中设石库门,门上刻楹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门内墙上立有刻于清光绪年间的《募修聚奎书院小引》碑一块。合院采用穿逗式构架,悬山顶。门厅南侧正中开二门,石库门样式,门上刻楹联:“广厦颜开千万间,德星长聚五百里。”门厅与正屋间以抱厅相连,抱厅为两悬山式屋架前后相接而成,南侧一间抱厅进深10檩,北侧一间抱厅进深7檩。建筑细部装饰简约,檐端施灰塑勾头,兽面纹滴水,素面花芽子。

鹤年堂

鹤年堂位于江津区白沙镇聚奎中学校园内,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鹤年堂始建于1928年,因邓鹤年捐款建造而得名。抗战期间,陈独秀、于右任、文幼章、梁漱溟、陈可忠、蒋复璁、谢循初、唐圭璋、隋树森、佘雪曼等著名教授、学者、作家、文学家、教育家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在此登台讲学或演讲,宣传抗战,被誉为“川东第一大礼堂”。1940年,陈独秀曾在此寓居讲学三月,居住在鹤年堂入口右侧的一间房屋内。抗战时期,冯玉祥发动献金救国,也来过这里。

鹤年堂为一座砖木混合结构建筑,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坐东朝西,面阔5间19.96米,进深9间36.83米,通高12.98米。重檐歇山顶,小青瓦覆顶,灰塑勾头,挑檐枋下施素面撑拱。礼堂入口设在西山墙,石库门样式,门枋上刻于右任题“鹤年堂”。入口后为门厅,门厅左右各开一门进入大厅,大厅内分为两层,主席台设在西侧。

鹤年堂西侧立有一石碑,石碑为三面尖碑样式,三面分别刻“奋乎百世”、“顶天立地”、“继往开来”,该碑由于右任题写。

blob.png

△于右任题碑

黑石山抗战石刻群

黑石山抗战石刻群位于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聚奎中学校园内,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黑石山因满山石头皆黑而得名,山上黑石约500余,大小不同,千姿百态。黑石山抗战石刻群为抗战时期来聚奎书院讲学的名人所书。

blob.png

△陈独秀题刻

陈独秀题刻:题刻呈长方形,篆体阴刻“癸亥集字补刻”、“大德必寿”、“独秀”。该题刻是陈独秀于1940年赠给邓蟾秋(邓鹤年)而镌刻于黑石山的鹰嘴石上。

blob.png

△冯玉祥题刻

冯玉祥题刻:此题刻系冯玉祥1944年3月所作,后人刻。内容为:“黑石山”、“冯玉祥”、“白沙镇,黑石山”。“吴芳吉,有坟院。吴先生,是铁汉。认真理,能苦干。在清华,不回还。中外人人把头点,被围八个月,那是在西安。有米送人,自己饿死亦安然。志士仁人心,既是英雄又好汉。我走到坟前,诚恳来祭奠。好朋友,未相见,彼此永远记心间。谁想到,今天经过黑石山,男女学校二大片,永远桃李无边缘”。“ 甲子正月广元侯正荣书”。

blob.png

△郭沫若题刻

郭沫若题刻:1942年4月,郭沫若在北碚举行的白屋诗人手稿展览会上,阅读了吴芳吉1919年前后的日记后而作此诗。诗文为:“廿年前眼泪,今日尚新鲜。明月楼何在? 婉约词有笺。怆然醴手泽,凄切动心弦。赖有侯芭在,玄文次第传”。“民纪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在北泉遇光午兄,出示碧柳先生此节日记,阅后不禁怆然,即成此律”。“郭沫若”。

blob.png

△七七纪念堂

七七纪念堂位于江津区白沙镇聚奎中学校园内,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是1938年春,聚奎书院为增办高中,由邓鹤年、邓鹤丹及诸子言等人捐款修建,抗战时期为私立新本女子中学校舍,许多内迁的名人曾到此讲学。

纪念堂为一栋砖木结构二层建筑,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坐北朝南,面阔27.6米,进深22.6米,通高6米。小青瓦覆顶,南侧顶上开有老虎窗2个。建筑正中有一小天井,有楼梯通往二层。

blob.png

△邓鹤丹、邓燮康合葬墓

邓鹤丹、邓燮康合葬墓位于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聚奎中学校园内。邓鹤丹为聚奎中学创始人邓石泉之子,邓燮康为邓鹤丹之侄。叔侄二人捐款办学,毕生投身教育。抗战时期,外地文化名人大量寓居白沙,他俩抓住机遇,礼聘名师授课,邀请文化名人进行讲学、演讲。邓燮康还为来白沙的文化机构和公私立大中学校以及随之而来的求学者提供帮助,支持抗日。

墓冢呈长方形,四周以条石砌脚,长4 . 5米,宽3.1米,墓前立有墓碑,上刻:“邓鹤丹、邓燮康先生之墓,乙丑陈卓吾书。”

blob.png

白沙新运纺织厂旧址

白沙新运纺织厂旧址位于江津区白沙镇麻柳湾社区马项垭。为解决抗战时期来川抗属的生活问题,1937年宋美龄提议筹建“新运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新运纺织厂”。1939年8月动工,1940年秋投入生产。1945年后松溉纺织试验区并入新运纺织厂。

blob.png

旧址现存厂部和生产车间两部分,厂部为土木结构合院式建筑,夯土墙,悬山顶。生产车间原有20余座,现仅存2座,生产车间土木结构,成排分布,单面坡顶,夯土墙,砖砌立柱,木质梁架。

blob.png

白沙第八中山中学旧址

白沙第八中山中学旧址位于江津区白沙镇红豆树。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白沙创办第八中山中学,该校为接收沦陷区流亡学生的完全中学。创办时有高中班3个,初中班4个,共有学生约300余人。1941年并入国立十七中,为十七中女子中学分校。

blob.png

旧址建于20世纪20—30年代,原为当地富商的一座私人别墅。砖木混合结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主体二层,设地下室。建筑采用不对称式设计,主体呈“L”字形,正立面右侧接半六边形部分,一侧设八角攒尖顶望楼。建筑正立面设柱廊,西式立柱,灰塑柱头,二层木雕栏杆。坡屋顶,小青瓦覆顶,设烟囱。

blob.png

卞小吾故居

卞小吾故居位于江津区白沙镇石坝街,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卞小吾(1872—1908),辛亥革命烈士,《重庆日报》创办者。抗战时期,该地曾作为军政部学兵营地。故居建于清末,坐东朝西,为一处传统合院式民居建筑,由门厅、堂屋、左右厢房组成,建筑采用穿逗式构架,院落以封火墙围合。入口开在门厅正中,为石库门样式,素面无雕花;堂屋面阔3间,门厅面阔5间;建筑檐下设木雕匾方形撑拱。

blob.png

blob.png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旧址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旧址位于江津区白沙镇新桥。1940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在白沙镇创建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为当时全国唯一的国立女子高等院校,学制为四年本科,由教育部原督学谢循初任院长。设教育、国文、史地、理化、外语、音乐、家政、数学8个系。1941年,受教育部委托,在白沙建立第一家庭教育实验区。1943年,有27个班,在校学生达405人。1951年,学院迁往北碚,改名西南师范学院,为现西南大学的前身。旧址现仅存土木混合结构校舍3栋,传统穿逗构架,悬山顶,夯土墙,外墙白色抹灰。

blob.png

高洞电站

高洞电站位于江津区白沙镇高洞村驴子溪高洞瀑布,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高洞电站筹建于1944年,由夏仲实等人倡议入股筹建,吴震寰任工程师。抗战时期,由于资金问题,工程于1945年4月至5月停工两个月。1946年建成,这是我国早期自行设计施工的水力发电厂。

高洞电站机房坐落在悬岩边沿,呈圆洞形,落差20米,圆洞直径4米。该电站为坝后式,从机房到井的顶部螺旋式逐渐上升,共7层,梯步有130多步。机房底部呈壶胆,通长32.7米,宽5.9米,顶部呈“T”字形。发电机组2台,装机容量120千瓦。

blob.png

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

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位于江津区白沙镇高屋村遛马岗邓家大院,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战爆发后,南京中央图书馆奉命迁川,先在重庆设立办事处,1939年4月迁到江津白沙镇,地址在上松林,办公处设在遛马岗邓氏祠堂。在现高屋三重堂设有藏书分点。1940年,正式命名为“国立中央图书馆”,蒋复璁任馆长。1946年5月迁回南京。在白沙5年中,图书馆得到较大发展,藏书明显增加。

blob.png

现存办公处旧址为邓氏祠堂,邓氏为当地望族,祠堂建于清末,为一传统合院建筑,细部装饰上吸收西式风格。祠堂由门厅、正厅、左右厢房组成。门厅穿逗式构架,面阔3间,悬山顶,外立面因防御匪患考虑,以青砖垒砌,窗户极小,窗户上方设有射击孔6个;正厅穿逗式构架,面阔5间,建筑四周设有西式券廊,西式砖雕柱头;两侧厢房设有檐廊,檐柱西式装饰,设有科林斯式柱头。

blob.png

江津简易乡村中学旧址

江津简易乡村中学旧址位于江津区白沙镇马项垭。江津简易乡村中学始建于1933年5月,在抗战时期培养了大量人才。1943年,在学校10周年校庆时,冯玉祥亲临发表讲演。

旧址现存主教学楼1栋,砖木混合结构二层小楼,实用式建筑风格,歇山顶,小青瓦覆顶。建筑前后立面正中开门,两门贯通,形成走廊。每层设教室12间,每间教室设拱形窗2个。

blob.png

国民政府审计部旧址

国民政府审计部旧址位于江津区白沙镇石坝街,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审计部租用此处办公至1945年。旧址原为一处规模较大的民居院落,现仅存门厅,穿逗式构架,悬山顶,二层设阁楼,面阔23.4米,进深17.4 米,通高9.6米。

blob.png

朝天咀码头

朝天咀码头位于江津区白沙镇朝天咀。1935年,民生公司在朝天咀设置囤船,正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码头。抗日战争期间,白沙作为抗战大后方人力、物力的重要集散地,朝天咀是水路进出白沙的重要码头,为保障白沙人员、物资的往返发挥了重要作用。码头现仍在使用,共有77步台阶,台阶长2.3米,宽0.4米。

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旧址

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旧址位于江津区白沙镇中心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40年,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随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译馆一同迁来白沙,租用当地民居办公。聚奎书院教师周开庆曾参与编纂工作。

旧址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三层临街楼房,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外观简洁大方,共有5个单元,两侧山墙为封火墙样式。

乐善堂

乐善堂位于江津区白沙镇太平街93号。乐善堂建于清代,为一座供奉刘、关、张三义的民间寺庙。抗战时期,大量流亡入川的难民来到白沙,白沙当地商户出资在此煮粥,安置外省学生和难民。

乐善堂坐东南向西北,现存上、下两殿及左右厢房。上殿穿逗式构架,单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覆顶,面阔3间19米,进深3间11.5米,四角檐柱与挑枋间设木雕撑拱,檐柱与金柱间有檐廊,砖砌檐柱,上饰西式几何纹图案;下殿穿逗式构架,双檐歇山顶,小青瓦覆顶,面阔3间,进深3间,砖砌檐柱,檐下饰墨绘彩画。

联勤总司令部驻川粮积处第二十六仓库白沙堆积所旧址

联勤总司令部驻川粮积处第二十六仓库白沙堆积所旧址位于江津区白沙镇朝天咀。旧址建于民国初年,曾为大粮商王建章粮行仓库,抗战时为国民革命军联勤总司令部征用,作为驻川粮积处第二十六仓库白沙堆积所。抗战时期,大量人员随政府内迁至重庆,加之为数众多的难民,致使物资尤其是粮食的供给极为紧张。当时重庆粮食的供给主要靠从川西、川南水运而来,白沙作为一处重要的人员、物资集散地,同样也是川粮入渝的重要一站。粮积处仓库位于朝天咀码头旁,方便了粮食的转运、储存。

旧址为一栋穿逗结构三层建筑,传统临街店铺样式。前为门面,后有后室,中间有天井相隔,歇山顶,小青瓦覆顶。

华龙网·鸣家 李波


原标题:李波:江津区白沙镇聚奎书院,存留众多名人题刻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