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
厂区内的厂房、车间都得以保留
厂区内,还可以看到第一根铁轨、飞机、火车头、钢包……每一件物品,都饱含着厚重的历史和故事。厂区中间的一间老厂房,现在已入列“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立在厂区一角的一架运-5型飞机,是中国第一代轻型多用途飞机,属于重庆三峡通用航空公司。“这个飞机还是从万州运上来的。”母俊红说,在厂区展示的两台火车机车也曾服务于重钢运输部,承担着厂区内半成品和原料的运输工作,为重钢厂的生产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8勇士”的雕像群。
沿着厂房旁边的一条路走到底,会看到“18勇士”的雕像群,由总体长12米、高1.5米的18个人形铜像,以及一辆东方红号内燃机车头组合而成,这些铜像站立在原重钢老厂房的房梁上。他们或坐或站,造型各异,仿佛在诉说当年的故事。
据李国红馆长介绍,1949年11月30日,这17名工人不顾生命危险,抢运出一箱箱由国民党反动派埋放在工厂的炸药。就在炸药还剩三分之一时,定时炸弹爆炸了,17名工人全部牺牲。加上因策动工人护厂而被枪杀的烈士胥良,后人称他们为“18勇士”。
“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重钢,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母俊红感慨道。
△高大的2号烟囱。
将打造成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
上游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老厂房内标志性的3根大烟囱,也得以保存。这几根烟囱特别高,就犹如3个巨人屹立在厂区周围。
对于这几个大烟囱,老重钢人也深有感情,母俊红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他听父辈们讲过,当年因为烟囱太显眼,很容易成为日军的轰炸的目标,于是工人们用树枝做成伪装物套在烟囱上面,远远看上去就像一个宝塔,以此方式避免日军的轰炸。
随后,记者在大渡口区博物馆内的一张老照片上,看到了被伪装成宝塔的烟囱。
67岁刘吉蓉在大渡口生活了40年,对大渡口和重钢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年,重钢迁离大渡口时,她就以写信的方式建议保留烟囱塔。据李国洪馆长介绍,这几个烟囱的加固和外观修缮已经完成,以后市民可以来参观。
如今的老厂区已看不到斑驳的锈迹,而像是披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外衣,让陈旧的厂区有了现代感。因为这里将被改建为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园区将充分利用重钢留下的老建筑、老厂房、老设备等加以保护与改造。
将通过情景化、故事化序列,对重庆的开埠、抗战、三线建设、改革开放、直辖以来的工业发展历程、重要人物事件和辉煌成就进行梳理和展出。以后,这里可能成为重庆“798”。
如水流逝的,是岁月;永不磨灭的,是记忆。
我们在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看到的,是浓缩的重庆百年工业史。
△厂区内保留下来的设备
新闻多一点>>
重钢历史变迁
1、1890年9月6日,湖广总督张之洞于奏准创办了汉阳铁厂(重钢的前身),是当时亚洲最早、最大的钢铁厂。
2、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保存民族工业的血脉,1938年,组建了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简称钢迁会),负责拆迁汉阳铁厂及武汉附近其他各钢铁厂的机器设备,运往重庆。选大渡口为厂址建设新厂,汉阳铁厂的名字被钢迁会所代替。
3、1949年3月1日,钢迁会改番号为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厂。
4、1949年1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二十九兵工厂。重钢曾先后更名为西南工业部一零一厂、西南钢铁公司、重庆钢铁公司、重庆钢铁(集团)公司。
5、1995年6月,改制为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摄影 雷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