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英国人立德乐驾驶轮船“利川号”,从上海经宜昌历三峡,九死一生抵达朝天门,重庆老百姓满城争看“洋玩意”,至此千里川江开启了轮船航运历史。
此前,川江上主要行驶的是木船,特别是四川货物出川经过湍急的三峡,几乎全靠一种叫“麻秧子”的木船。周平东说,至少在明代,书上已明确有文字记载川江上的“麻秧子”,它是川渝人的记忆,川江号子、火锅文化离不开这艘木船,这艘船也是川渝人向外看世界的纽带。
川江纤夫始终抵不过机械动力的巨浪,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麻秧子”在重庆的江面上几乎难觅,不过,64岁的周平东和女儿还在传承。
△川江上的麻秧子(资料图片)
儿子和父亲
64岁的周平东退休多年,如今住在渝中区华一坡一处老院子,除了老两口,还有女儿和外孙一家,三代人其乐融融。
院子里,自行车、挖挖机都是小外孙的玩具。“哪像我们小时候,没有耍的,也没有钱,找了几块废木料,父亲就教我做木船。”
周平东是潼南人,上世纪40年代父亲在涪江边帮大户人家“打船”(做船),船的类型主要是“麻秧子”和“舵龙子”,这也是重庆长江和嘉陵江上最常见的船只。
△周平东制作的麻秧子模型
后来周平东的父亲到主城菜园坝谋生, 7、8岁时周平东就开始找废木料做船、枪模型当玩具耍,当时菜园坝有家很大的铅笔厂,做铅笔剩的很多废材料就成为周平东和小伙伴的宝。“废木料不要钱,找来小刀和锯片就可以做船模型。”周平东说,当时去看一次连环画都要1分钱。
周平东边做,打船出身的父亲就一边给周平东指导,煤油灯下,一家人在菜园坝的竹篾房里享受幸福时光。
△为了做船模,不知度过多少不眠之夜
周平东说,不仅父亲教,没事的时候就跑到少年宫旁边的航模学校去偷师学艺。在中学时,周平东的木船和军舰模型已在学校小有名气。
没想到,20年后,这幅温馨的画面又出现在周平东的家里。不过,此时周平东已是父亲,同样物资匮乏的年代,周平东下班后给女儿做木船当玩具。让80后女儿周南馨充满了童年的回忆。
△周平东女儿也沉醉于麻秧子的世界里
麻秧子
周平东最喜欢给女儿做的一种船就是“麻秧子”, 也是自己记忆里的木船。“麻秧子”是长江上游一带特有的船只,特别适合在三峡一带急流险滩的地方航行,在重庆,稍有岁数的人都见过“麻秧子”。周平东说,“麻秧子”一名得自湖北人,因为“麻秧子”的造型很像湖北人插秧时放置秧苗的一块帆板。
△周平东制作船模
书上已明确有文字记载的 “麻秧子”是在明代,周平东说,由于中国古代造船的工匠几乎都是实践重于理论,口口相传的造船技艺,所以“麻秧子”的出现肯定早于明代。
为何“麻秧子”是长江上游地区特有的木船呢?不妨先看看立德乐驾驶“利川号”到重庆,立德乐的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可以说九死一生。 “利川”号驰进滩险水急的川江,在新滩、滚子洞、曳滩等处先后遇阻,立德乐花大价钱雇请三百余纤工拖拉方才涉险过关。
△麻秧子船帮是斜的
而“麻秧子”的特点就是平底和大骨架。周平东说,与海船的尖底不同,平底适合河滩浅的地方航行,大骨架船在急流险滩处不容易被打烂。
此外,外国的船只主体结构一般是龙骨加肋骨,而中国船只,尤其“麻秧子”的船舱是由一个一个独立的水密舱组成。周平东一边介绍,一边拿出正在做的“麻秧子”,“这种船即使打烂了一两个水密舱,也不会沉。”
△麻秧子甲板下的水密舱
记者看到周平东做的“麻秧子”模型,船两侧向外鼓出,甲板较窄,细微处看得出船舷有几个立面。周平东说,这样的船舷在于能很好地卸掉川江险流处从不同方向来的巨浪。
周平东展示的船舶模型虽然不到1米,但是船体结构大到龙骨、船舱、船帆,小到船橹、船锚、船舵,船上的缆绳,应有尽有。
周平东说,船模制作技艺从宋代开始发展并传承下来。那时的工匠们,为了更精确地把握每种船的性能和用途,会先制造出船的模型,叫做小样,然后依据小样和图纸,进行施工。
△制作前要设计绘制图纸,做一些下料模板
去年,周平东的船模“川江麻秧子” 送往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参与评选,“川江麻秧子”从参赛的一百多种类型的中式木船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届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评大赛中收录的40件中式木船模型之一。
周平东认为,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和财富,是重庆人的骄傲。
△周平东制作的麻秧子模型去年入围大赛
0.6毫米的榫卯
△传统的平刨、蜈蚣刨等工具
周平东的工作室不到9平米,在院子角落,逼仄的空间里除了做船的木料,其他全是工具。有新型工具小型铣床、砂带机、圆盘锯、钻孔机,也有老掉牙的平刨推板、蜈蚣刨。周平东打开一个抽屉,里面不同规格的锯垫就有上百种。
△多种多样的工具
如今的周平东不仅做“麻秧子”,还做乌篷船、战船、豪华的大黄船等十来种船模。台灯下,周平东戴着老花镜,正在拼接一个船模上要用的拱斗结构。十几个配件,组装在一起不过三四厘米大小。周平东说,从选料、下料到拼装、打磨、上油,船模制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构件都需要格外的细心。
△有时也制作大型的战船、大皇船等
周平东做船的木料大多是购买的泰国柚木,这种木料不易变形,然后根据船模所需部件的尺寸进行下料。通常制作一艘船模所需要的部件数量都在1000件以上,最小的零件在经过数十道工序后不到1毫米大小。零部件在下料切割和粗打磨完成后,依据其在船上的位置开始拼装。
△费力买到的柚木
周东平给记者展示了他做的木船上窗棂部件的榫、卯结构,记者用数字游标卡尺量来只有0.6毫米的宽度。一根牙签的直径为2毫米,这种榫、卯结构却只有它的1/3,周东平自豪地告诉记者,“应该是最小的榫、卯结构。”
△一些构件的加工尺寸小于1毫米
为了达到完美的状态效果,在拼装的过程中周平东还要不停地对各个零部件进行打磨。最后涂一层木蜡油作为保护。制作完成的船模不仅是惟妙惟肖的仿真船模,更是精工细作的艺术品。
“船承”
周平东最先做木船就是为女儿做玩具,不过后来慢慢入了迷,各种找资料,拜访老船工。
80年代的时候,周平东家里摆着大大小小20几艘做的比较满意的木船。当时一位新加坡老板打听到周家做了很多木船,大多木船是川江上已经消失的“麻秧子”。
△船撸
“这位老板一来,看到我做的麻秧子喜欢得很,20几艘全买了。”当时周平东的年工资不到500元,那一次卖船卖了几千元。后来,重庆饭店的一位负责人经常会在周平东这里定做“麻秧子”,作为重庆礼物送给客人。
周平东不仅看到了木船的市场,也看到了人与船的感情。
△周平东制作船底
“重庆人对麻秧子很有感情,你想,三峡纤夫,重庆人的火锅,都与这艘川江上行驶千年的木船关系紧密。”周平东说,每当带着“麻秧子”参加川渝地区的展览时,老年人看到这艘船总要停下来跟周平东聊上一阵子,“麻秧子”对他们来说就像久别重逢的老友。还有位“川江号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看到了我的“麻秧子”后,说我的“麻秧子”和川江上的一模一样。
△找到有麻秧子记载的书籍很不容易
做“麻秧子”周平东一点都不含糊,以梁平竹帘作为船舱顶,荣昌夏布制成的3面船帆分布在船首、船中、船尾,可收放自如。周平东说,真正的“麻秧子”的船帆也是荣昌夏布做的。周平东的手机里还收集了各种各样川江上的“麻秧子”老照片,工作室里存了不少各种图纸、中国古船的旧书籍。
△周平东手机里有大量麻秧子老照片
“这门手艺维持生活可以,但要发家致富几乎不可能。”周平东也曾收过几个徒弟,但都没能坚持下来。不过现在他36岁的女儿成了他的徒弟。
△女儿目前主要完成小型船模
“她辞掉工作跟我学十年了,小船基本能操作,但是‘麻秧子’在个别细节上还需要我把关。”周平东说,比如“麻秧子”船舷的多次定型女儿还未到火候。
不过,看到女儿用心学,周平东多少有几分慰藉。他说,这艘川江上行驶千年的“麻秧子”将不会沉没。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何浩/文 毕克勤/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