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牧草面临丰收 重庆交通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茁壮成长的农作物 重庆交通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消息,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黄沙遍地,一望无际。然而,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底,这里实现了丰收。重庆交通大学继内蒙古乌兰布和、四川若尔盖之外,在这里建起了试验基地,该校治沙团队采用独特的“力学治沙”方式,使沙子具有和土壤同样的性能,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在这里开辟出一片3000亩的“绿洲”。今年,该团队将继续扩大治理面积,争取实现沙漠中“万亩良田”的景象。
沙子变土壤 神奇的“胶水”让沙漠长出植物
自古以来,沙漠变绿洲是人人一直以来的希望,而这正在变为现实。2009年,重庆交通大学力学教授易志坚团队在聚合物多孔混凝土材料研究中得到启示,原来颗粒物质的性状都可以被改变,由此联想到土壤和沙子,所以他们从力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沙漠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
在研究过程中,治沙团队发现,想要在沙漠中开辟“绿洲”,必须使沙子具备和土壤相同的力学性质和生态性质,才适合植物生长。怎么做呢?这让大伙犯难了。在研究了土壤性质后,治沙团队发现无论土壤颗粒排列如何改变,土壤的性质不会改变,土壤颗粒之间始终存在结合力,并能够在干时的固体状态(干土团)和湿时的流变状态(稀泥巴)之间持续、稳定转换。正因为有了这种“万向结合约束力”,土壤才能保持水分、养分、空气等,从而适合植物生长。
根据这种现象,治沙团队经过多次实验,找到了实现了这种神奇的万向结合约束的方法,研制出一种神奇的液体——植物性纤维粘合剂,加入这种液体会改变沙子原来的力学性质和生态性质,使之具备了和土壤一样的功能。简单来说,只要把这种黏合剂放在沙子里,再添上少量的水,沙子就变成了能种庄稼的土壤。
终于,2016年治沙团队在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取得了第一次实验的成功,这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
沙漠变绿洲 3000亩试验基地带动畜牧业发展
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实验基地成功后,治沙团队又将目光瞄准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2017年5月,重庆交通大学治沙团队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租下当地的农业科技园种下200亩农作物进行试验。短短两个月,200亩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一片绿地,农作物和牧草茁壮生长,这也意味着,试验成功了。种出农作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治沙团队又开始考虑这项技术如何给当地的农民创收的问题。他们发现,当地人爱吃羊肉,于是,他们计划大力开展畜牧业,种植牧草。
2018年5月,治沙团队又从重庆赶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迎接他们的第一个挑战不是风沙,而是语言障碍。“我们听不懂当地方言,他们又不会说普通话,我们跟当地人几乎无法交流。”重庆交通大学沙漠生态研究院副院长赵朝华告诉记者,他们从村里找到上过中学的学生来做翻译,边说边用手比划,这才解决了交流障碍的问题。
治沙团队在当下拿下3000亩试验基地,要想将植物性纤维粘合剂均匀的撒在沙漠里,必须用到撒布机。团队一行从山东、重庆等地调运多辆大型撒布机。牧草一天天长出来了,原本遍地黄沙的沙漠变成了绿油油的一片。
牧草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环境,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祁炜宏是当地凯子羊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当时之所以接下这个公司,就是因为试验基地可以生产大量牧草。
祁炜宏算了笔账,如果没有试验基地,公司只能从伊犁购买每吨1800元的牧草,而试验基地的牧草每吨只售1200元。公司养殖1.2万头羊,大约每天会消耗牧草20吨,有了基地的牧草,公司每天节约了1万多块钱的成本,一年就可以节省上百万。
“土壤化后的沙子节水保肥,灌溉量远低于当地节水灌溉定额。基地的牧草每亩地一年可收割2至3茬,总共可收获6至10吨,一年可喂养6至10头羊,明年将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带动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赵朝华告诉记者,今年,重庆交通大学的治沙团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将继续扩大治理面积,争取实现沙漠中“万亩良田”的景象,将“死亡之海”变成“生命之洲”。
原标题:重庆交通大学黑科技“胶水”多地开花,让万亩沙漠变“绿洲”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