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正在查看病人麻醉后的各项数据
5月9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黎平一大早就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前几天那个罕见病病人出院了!”最近几天,黎平几乎天天都在关注着这个病人,他总是在空闲时回想起手术前那惊心动魄的120秒。
全麻病人窒息医生选择拔管
对于医生来说,结肠癌手术是最为日常的手术之一,4月30日晚上,重医附一院手术室,一场结肠癌手术正在进行,躺在床上的是一位将近80岁的老人。
一切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医生们给病人输入了新鲜的冰冻血浆和相关药物,又备好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等抢救药物。在充分给氧后,麻醉医生黎平开始快速麻醉诱导,麻醉在逐渐加深,病人慢慢进入了麻醉的无意识状态。
全麻病人是无法自主呼吸的,只能通过插入呼吸道的气管导管和氧气面罩辅助呼吸,然而,就在黎平为病人插入气管导管后,情况突变。
已经麻醉的病人突然出现通气困难,氧饱和度断崖式下跌,最低降至18%,通气量越来越低,随时都有心跳骤停的可能,黎平非常清楚,最坏的情况发生了——老人出现了窒息。
下一秒,黎平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快速拔出了气管导管,然后迅速给予老人的面罩加压给氧,并为他的静脉输入药物。
手术室的空气一下子降低到了冰点,但没有人阻止黎平,大家都数着秒,希望看到病人能挺过来。
“看,氧饱和度……”120秒过去,不知谁轻呼一声,显示器上,氧饱和度缓慢在回升,黎平内心激动不已。他熟练地继续加深对病人麻醉,再次进行插管,通气量渐渐增加,逐步接近正常的状态,麻醉成功了。
老人患罕见病家属执意手术
全麻的病人已经窒息,麻醉医生却拔掉了他呼吸的重要管道,这看似反常的举动,却并没有人阻止,因为参与手术的所有医生都知道,这个举动,是在挽救病人的生命。
黎平回想起手术前的一幕幕,晚上10点,胃肠外科的同事来和他沟通即将手术的病人情况,“这个病人太特殊,能不能手术,主要看你们麻醉科意见了。”
黎平接到患者,一问病史,平时转得飞快的脑袋居然出现了短暂空白。“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这个病的名字,黎平思考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来还是在十多年前在医科大学上学的时候在专业书上看过,再一查,重医附一院麻醉科建科60多年了,还是第一次遇到。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是一种罕见病,发病率大概是1.5/100000。病人会在各种外在刺激出现各种奇奇怪怪的上半身肿胀。
老人的家人回忆,他曾经不小心被锤子锤到了右手,立刻出现了整只右手臂和右边脸肿胀;也曾经因为不小心咬伤了嘴唇,就出现了颜面部肿胀、喉头水肿,被送到医院抢救,还差点切开气管……
手术需要麻醉,而麻醉中又会不可避免地给面罩加压给氧,进行气管插管,每一项都是机械性刺激。在这期间有可能诱发喉头水肿导致窒息,不但手术无法进行,而且还有生命危险。此外,老人年纪大,还有糖尿病、高血压、脑梗等多种疾病。
经过和病人家属的沟通,黎平提出了手术的难点,但最终,家属仍然希望能进行手术。
当机立断拔管后救回病人
“第一次给药我只能是摸索,少了,麻醉不充分可能诱发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多了怕血压下降导致新发脑梗等心脑血管意外。”走进手术室,黎平觉得自己像在打仗。
果不其然,最坏的情况发生了,他当机选择立断拔管,“那是长期积累后的应急反应,这是当时唯一可以减轻机械性刺激的手段。”虽只是一瞬间,但黎平已经想好了后续,万一喉头水肿,拔掉管马上行气管切开。
还好,病人随后病情的变化,表明了黎平选择的正确,拔管后第二次加深麻醉,黎平心里有把握了许多。
黎平监测守护着这位特殊的患者,直到手术结束,把病人推出手术室,他郑重提醒家属,“以后如果要手术,千万记得告诉医生,你们家有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黎平觉得,自己打了一场胜仗,“对于我来说,也是很宝贵的一课,医生的一生,都会是一个医学生。”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