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刚开学,谢彬蓉就向扎甘洛村小的孩子们请了假,“老师出去几天就回来。”请假后,她悄悄地离开了扎甘洛村小学。和以往晴天雨天、夏天冬天都一身迷彩服不同,9月5日,谢彬蓉穿上了大红的连衣裙,当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她在北京领到了属于她的奖牌。
退役老兵转身当上支教老师
1993年,从四川师范学院毕业的谢彬蓉成为班里投笔从戎的“独苗苗”。2013年时,谢彬蓉的军龄正好满20年,也就是在那一年,女儿上大学,同样从军的丈夫2010年已经自主择业,她觉得自己转业的条件成熟了,就选择回到老家重庆。而那时,谢彬蓉已经是技术军官,拥有大校军衔。
回到重庆,一次偶然的机会,谢彬蓉看到网上正在招支教老师,“我大学读的是师范,国家没收我们学费。我爸爸是抗美援朝老兵,他给我讲过彝海结盟的故事。教孩子们,也相当于回报国家,又可以回报彝族同胞。”简单的几句话,谢彬蓉道出自己支教的原因。
当谢彬蓉来到凉山支教所在的这所民办学校时并不习惯。
村里严重缺水,卫生条件极差,刚到没多久,她的一只眼睛就因重度感染而不得不进行手术。村民们以为谢老师肯定要离开了,可是大家没有想到,她不仅每天坚持上课,还要整治学校卫生。在她的影响下,大家一起动手做清洁。慢慢地,校园卫生焕然一新。
考卷上大片空白让她留了下来
此后,谢彬蓉四处协调,让128个没有学籍的孩子全部进入一所公办学校学习,并统一进行了学籍注册登记。
原以为,做好了这些,就可以结束支教生活,回到重庆。没想到孩子们考卷上大片的空白,让她继续留了下来。
谢彬蓉还记得,那是2014年上半年的期终考试,她被交换到乡里的中心小学监考。“孩子们考卷上有大片大片的空白,有些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歪歪扭扭的。”
原本以为乡里的学校条件会好很多,“真没想到孩子们的基础那么薄弱。”谢彬蓉这才意识到,凉山的师资力量比她想象的要差很多。“我要留下来,而且还应该去大山深处、条件更不好的地方。”
学彝语沟通,邻村娃也来当学生
2015年的8月23日,谢彬蓉来到海拔3000多米的扎甘洛村。“那时候村里的学校一共十个学生。第一场考试,总分数加起来100多分。说实话,当时很绝望,但遇到困难就更要去克服困难,我那股劲头就上来了。我不留下来,这些孩子以后谁教,村里只有村支书会一点普通话。”
为了能和孩子们沟通,谢彬蓉学起了彝语,“我们以前学英语用什么办法,我就用什么办法学彝语,就是用拼音去标读音。”
能用彝语简单沟通,还一直留在学校支教,邻村的孩子也赶到扎甘洛村要当谢彬蓉的学生。
一下子,扎甘洛村小学生增至30名。
“孩子们的成长,第三次留住了我”
班上30名学生,最小的8岁,最大的已经16岁,谢彬蓉就分类教学、逐个提升。她从孩子们最熟悉的玉米、土豆、核桃入手,教他们学会加减法。她还自编歌谣,教孩子们认识拼音和汉字。
学生文化底子太差,谢彬蓉就在每天放学后和周六时补课。她的最高纪录,是连续18天上课、补课、排节目,直到10年没犯的偏头疼重发。
她还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让孩子们在表演中学习明礼,甚至组织孩子们到山外去游学。
渐渐地,曾经不会写自己名字的孩子会流畅阅读插画版《西游记》了;曾经不会说普通话的孩子,可以大方地用普通话与外来者交流了。几年下来,孩子们变得整洁、懂礼、自信了。
谢彬蓉说,“孩子们的成长,第三次留下了我。”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罗薛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