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阙凤檐,朱门金殿,朱墙净空,一眼百年。红墙黄瓦间,每一处建筑都别有风格。两个王朝的悲喜早已融入了这里的一砖一瓦。
站在故宫太和殿前,轻抚黑如墨玉的地砖,丝丝凉意在手掌中变暖,细碎的裂纹顺着思绪攀爬,在无限神往中,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600年紫禁城,这块来自苏州的砖,已成了整座城最古老的所在。
从永乐元年开始,600年的窑火从未熄灭。2006年,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奉旨成造”的御窑金砖,也从皇家御用飞入寻常人家。
“每年5月,是御窑金砖出窑的时间,一块砖要经过29道工序,历时一年完成。我们正尝试着让这项古老的技艺被更多人知道,希望窑火继续烧下去。”5月18日,御窑金砖第六代传承人金瑾向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表示。
▲5月9日,今年刚出窑的御窑金砖。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一两黄金一块砖
在北京漷县镇永觅路1号的御窑金砖博物馆内,一块磨损略显严重的黑色地砖被仔细收藏在展台上,虽然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它却是北京御窑金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块砖产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用来建造皇城的第一批御窑金砖,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像这样的砖,在北京御窑金砖博物馆仓库中共有200多块。
古人说,皇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在明清两朝修建紫禁城期间,大量的建材通过运河被送到北京,御窑金砖就是顺着运河从1000多公里外的苏州,一路乘船漂到了北京。
据明朝王鏊《正德姑苏志》记载:“窑砖出齐门外六里陆墓镇,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后经考证,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建造紫禁城。经苏州工匠推荐,工部看中了苏州陆墓的砖,决定“始砖于苏州”。运至北京后,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赐名窑场为“御窑”。最鼎盛时,在陆墓有70多个窑灶烧制御窑金砖。
“我们陆慕(1993年由陆墓改为陆慕)的土比较特别,土质颗粒细、杂质少、粘性强、可塑性好,烧制出来的砖如墨玉,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且经久耐用。”御窑金砖第六代传承人金瑾说,到清代,只有苏州负责“金砖”烧制,一直到今天,苏州都是御窑金砖唯一的产地。
由于耗时耗力,御窑金砖在民间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金瑾说,因为造价名贵,只有皇帝经常出入的太和殿、保和殿等才在地面上铺设明如镜、声如磬的御窑金砖,金砖支撑了紫禁城数百年的根基。
金砖是用金子做的吗?走在故宫里,经常会有游客对“御窑金砖”名字的由来颇有兴趣。经考证,由于御窑金砖的颗粒非常细腻,声如金石,所以叫做“金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种砖只能运到北京供皇宫使用,老百姓称之为“京砖”,后谐音变成了“金砖”。
《开工天物》中,御窑金砖因技艺精湛被称为“天下第一砖”。2012年在第一次明清御窑金砖专场拍卖会上,89块金砖总成交额950万元,其中一对永乐年间的金砖以70万元落锤,足以证明其历史地位。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如此昂贵的金砖没有了“进京”的风光,一些御窑改为烧制民用品,古法技艺渐渐被遗忘。2006年,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同年7月,“御窑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金砖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金梅泉、金瑾父女俩,启动了“重制御窑古金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御窑金砖的制作技艺与普通民用青砖的制作技艺有类似的地方,在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基础上,我们又查找了大量的史料,反复试验后,终于把古法制作金砖的技艺得以复原。”金瑾说,目前古法金砖的各项数据都与明清时的金砖接近,甚至超过了明清古金砖的同类数值。
▲烧制御用金砖需要130天。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烧一块砖要耗时一年
成就一窑金砖,需要顺应天时,冬日取土,春季练泥,夏季制坯,秋季护坯,入冬烧窑,每一个步骤都要与二十四节气相吻合,耗时一年。一块砖将时间无限拉长,当人力、自然、物性完美融合时,金砖出窑。
在文人笔下,金砖也被赋予了诗意。“货船泊岸夕阳斜,女伴搬砖笑语哗。一脸窑煤粘汗黑,阿侬貌本艳于花。”这首流传在苏州的《竹枝词》就惟妙惟肖地描写了每年5月,金砖出窑时的场景。
在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通过泥塑等多种方式展示了古法金砖选泥、练泥、制坯、阴干、装窑、烧窑、窨水、出窑的8道流程。金瑾介绍,阳澄湖地区为沉积平原,土质细腻,粘性强,不含沙,选泥时要先打一探洞,鉴别土质优劣。采土后运到场地,任凭风霜雨雪侵袭,使其分解变酥,使泥土无硬块,易翻踏,俗称“冻土”。晒好的泥土要一片片扦碎,加入适量的水后,赶牛或人力反复在泥堆里踩踏,增加泥的粘稠度和韧性,这一步也被称为“踏黄泥”。
▲出窑后,工人还要对出窑金砖进行筛选。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之后,将练好的泥填进木框模具,用脚踩踏至处处密实无空隙后,勒除多余泥料,使砖坯表面平滑,后用木板拍打砖坯,再用铁轴两面碾压,致其紧实。脱模后把砖坯树立放置阴晾。待砖坯几近干时,签上督造官款、年款、窑户款。“砖坯要放置在室内阴晾处,不可在阳光下暴晒,保证通风。保证砖坯没有细纹裂纹,隔一定时日按序翻转砖坯,用碰板敲打砖坯周身,修正砖坯的变形弯曲塌角高低等。防止入窑砖坯形不正、有裂缝,以保证出窑成品质量。”金瑾说,这一步在《天工开物》中被记载为“阅八月而后成坯”,即历经数月方能进窑烧制。
金砖烧制要求十分严格。装窑时,窑炉底部、四壁叠放普通砖瓦后,再按一定顺序和摆放规律放置金砖,且烧制金砖必须是大窑,除护砖外,可放入1000多枚二尺二见方的金砖。而烧窑的过程也极为讲究,开始是要用文火煨,温度控制在110摄氏度左右,防
“骤火激烈”。烧火的材料为砻糠一个月、片柴一个月、棵柴一个月、松枝四十天,窑温逐渐升至850—950摄氏度。“这一阶段为氧化期。窑温控制全凭烧窑师傅的经验和眼光,如有疏忽即成次品。”金瑾介绍。
要想烧制出色如墨玉的金砖,窨水一步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从密封的窑顶水池通过细缝小孔往窑里渗水,高温使水气化,使窑内降温、还原,砖呈青灰色。在这一步中,放水速度要不紧不慢、持续不断。当水滴渗透进窑内后被瞬间汽化,砖块就从赭红色变为青黛色,这个过程也被称为“窑变”。如窨水太快、水量控制不好,就会出现白斑、花斑、黄皮、红心等,多为次品。
开窑降温后成砖出窑,形状端正、色泽柔和、声音清脆、款识清晰的为正品。《元和镇志》载“御窑金砖或三五而选一,或数十而选一”。也就是说,一窑砖,真正能被称为“金砖”的一百块中也仅有二三十块。
之后,每块规格在二尺二见方的金砖以稻草绳捆扎,需按正砖一副砖三配送,经大运河送至京城,作为“钦工物料”入驻紫禁城。
▲御窑金砖的制作需要一整年时间。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29道工序环环相扣
在时间的线索中,人、物、自然的结合,有了自土成“金”的蜕变。看似并不复杂的8道流程里,却需要29道工序环环相扣,稍未留意就将前功尽弃。
金瑾介绍,29道工序分为掘、运、晒、椎、舂、磨、筛、滤、晾、晞、勒、踏、揉、托、装、擦、碾、槌、翻、筑、遮、晾、装窑、糠草薰、片柴烧、棵柴烧、枝柴烧、窨水、出窑。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工完成,倾注了制砖匠人的心血。
以遮、晾为例,天气如何,是阴是晴,刮风还是下雨,多大的风多小的雨,坯房的门窗要不要开,开哪扇门关几扇窗,斜着开还是关一半,都需要匠人凭借自身经验,细心呵护,来不得一点儿马虎或疏忽。而把砖坯装进土窑炉膛,如何堆垛,也是一件费力、费工、费神的技艺活儿。
“每一块金砖的制作过程,都是匠人为砖注入灵魂的过程,他们需要事无巨细地照看着不同时段的每一块砖,直至成为符合标准的御窑金砖。由于每个人的手法不同,砖体上的纹理也各不相同。”金瑾说,每一块御窑金砖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古法金砖的制作工艺是苏州独有的,也是苏州匠人们智慧的结晶。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匠心精神。”金瑾说,如今御窑金砖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苏州的园林、中式风格的建筑中,御窑金砖也在被普遍使用,但制作的工艺与故宫中使用的御窑金砖在精细度上还是略有差别。
和所有的非物质技艺一样,御窑金砖也面临着技艺传承的难题。“金砖在古代为皇帝御用,即使是烧出了次品也禁止外传,因此民间对金砖的认知是少之又少。到今天,御窑金砖已不局限用作地砖的铺设,也会被用作桌面、影壁装饰,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金瑾介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御窑金砖,他们还成立了文创研发团队,将御窑金砖制作成了更实用的镇纸、摆件等物件。
“我们御窑金砖厂也招募了一些年轻人,根据他们的喜好安排他们学习、参加不同流程的金砖制作过程,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将御窑金砖的技艺传承下去。”金瑾说,5月9日,今年的御窑金砖开窑了,她希望掩藏在故宫地面的秘密被更多人知晓,期待御窑金砖向紫禁城一样,开始迎接下一个六百年。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