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民权熬糖村,连环锅熬红糖100多年
02-20 17:30:35 来源: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

春节期间,免不了大鱼大肉,但在云阳县民权村,家家户户都要吃上一碗红糖汤圆,这才是春节清晨正确的打开方式。

烧了百年红糖老灶

民权村是当地有名的“红糖村”,也被当地人称熬糖村,在三峡地区小有名气。冬至前后,是熬红糖的最佳时期。按道理,今年春节期间,红糖早已过了销售期,但90后红糖厂老板却自留了1000斤红糖,专门留售给返乡过节的云阳人,希望家乡人在节后,背包里能带上家的甜味,然后安心返程工作。

云阳的红糖比冰糖甜

甘蔗田里收完, 需要燃烧一些甘蔗杆当肥料

熬糖村位于云阳人和街道,那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雨充沛,土质以中性夹砂土壤为主,适合甘蔗、龙眼、西瓜、枇杷等农业产业发展。

人和熬制土红糖历史悠久。根据《云阳志》文字记载,包括民权村在内,当地至少已有320年熬红糖历史。民权村在解放初期70年代左右,处于第一个产糖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红糖和桐油、羊皮、蚕茧并列为云阳四大特色农产品。

榨完汁的甘蔗杆

曾有顺口溜,“开县的橘子,万县(万州)的窑货,云阳的红糖比冰糖甜”,反映出当时云阳红糖的声誉。

在上世纪90年代初,云阳成立了复兴糖厂,在一定时期内,红糖产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经济产业之一。2009年至今,是人和红糖恢复、兴盛的重要时间节点。很多有情怀的返乡创业者,盯准了人们对生态物产、传统工艺的需求。重新开始的土红糖熬制,由最初的两家老糖坊,发展到如今的9家,成为当地红糖产业发展最迅速、生产最兴旺、产品最丰富的时期。

凝结如石,破之如砂,云阳土红糖的历史在这里延续、传承。

忘不掉家乡的土糖 小伙回来搭灶台

周小云自己在家修了一栋大楼,带着老婆一起熬糖

今年28岁的周小云,18岁时就外出打工,月工资从2000元涨到1万多,有了一定积蓄。两年前,他决定回云阳老家发展,这让同去外乡打工的人吃惊。

周小云就是熬糖村的人,小时候看老一辈的人熬红糖,踮起脚尖打望,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抓一块放在嘴里,那味道甜到心坎里。他尤其喜欢母亲煮的红糖水、红糖鸡蛋,感冒也不轻易吃药,喝红糖姜汤就好。这些有关红糖的情结,以至于他到了外地也不能忘怀。

放糖的仓库

周小云前年回来,把媳妇也一同带了回来,很快注册了自己的红糖厂,将自家院前的农地改成生产间,迅速架起了几口连环锅和灶台,同时四处托人打听,上门请来好几个熬糖老匠,红红火火开了工。

红糖最基本的材料就是甘蔗,村里自产甘蔗少,大多需要从外地采购,光运费就是一笔不小花费。为鼓励村民一起种植甘蔗,周小云想了个办法,自费2万元买来甘蔗,免费送给村民种。

“不需要乡亲给钱,只需要登个记拿走就是,收成的时候,优先把甘蔗卖给我就行。”用这样的方法,周小云不仅有了就近的甘蔗源,还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今年春节前,周小云的厂熬制了7万斤红糖,其中4万是自产,3万是加工。忙活一个月,光是给工人开工资就要10多万元。一斤红糖卖15-20元不等,有的是超市直接订货,一车一车来拉,基本上批量售卖。但是周小云却特意留下了1000斤,专门拿一个房间来堆放。

老师傅在几口大锅里轮流摇瓢

“我在外打工10年,最晓得打工不易,当地人都好这口红糖,在外最想念家乡的甜味。春节前,我的糖是完全可以卖完,故意留一些,是想给返乡的人。”周小云在用他的方式传承红糖的味道。

它曾是村民换粮食的好东西

老师傅分块塑型

自从周小云这个年轻人开红糖厂后,每到冬天熬糖时,总有不少村里的老人来东瞧瞧西看看。周小云说,老人瞧的就是家乡情结。

采访的时候,一个老大爷骑着三轮小货车,从周小云红糖厂经过,他停下来,背着手就往厂房里面钻。

“又来检查工作了呀,放心!”

“嗯,你这个年轻人做事,我不担心,注意安全哈。”

周小云建议我们赶紧问问这个老人,这可是村里的老会计、老生产队长。老大爷叫杨继才,今年66岁,几十年前,还曾是民权村的村主任。

“熬红糖的历史,年轻人想听,我就讲。”杨爷爷其实巴不得分享这些记忆。

杨爷爷20来岁,就去村里糖坊帮工,当年糖坊几乎全是小小的手工作坊,沿江而搭。选择江边,主要是方便糖酒公司、商者来往运糖。杨爷爷说,连环锅熬糖那可是壮观得很,小作坊3到5口锅,大的9口,烧火采用当地煤,每挑一次煤,还得走十几里路来回。

“70年代,村里的红糖卖5毛钱一斤,要想卖个好价钱,要赶3小时木船去附近集镇叫卖。”杨爷爷说,差不多每人每次挑一箱,60斤左右,红糖个个跟砖头似的。

“说实在话,民权村的红糖当年没有那么好卖,毕竟交通受限,产量不大,但肯定不输质量。”杨爷爷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年村里人熬糖的精神面貌,用他质朴的话来形容,就是激情、团结、友爱的劳动氛围。“你想,毕竟辛辛苦苦熬出来,一部分为了交给国家,一部分为了养家糊口,还有一部分,是为了踏踏实实把祖辈传下的手艺做下去。”杨爷爷说,那年头的红糖事业,撑起了一个村的念想。

杨爷爷说,上世纪50至70年代期间,其实村民家里熬红糖、囤红糖,还有一个好处——用来换粮食。只要勤快,家里的壮汉挑个30来斤,走上几十公里路去邻近村,就可以换到红苕片、洋芋种子、包谷等,甚至是猪肉之类的好东西。

7口连环锅4个师傅摇瓢

等待冷却,一块红糖就成型了

传统的红糖熬制手法,云阳人称其为“古法”。在90后老板周小云那里熬糖的4个关键性人物,都是中年人,个个身强力壮,他们24小时轮班,熬糖期间吃住都在糖厂,认识他们的人,都称他们为“摇瓢”。

有多关键?拿周小云的红糖厂来说,每年冬至前,厂里就要开火熬糖,春节前熄火,前前后后差不多要请20来人帮工,而大部分帮工者,都是围着4个“摇瓢”转的,比如帮忙榨糖、端锅、烧水、打包……

46岁的王茂坤就是其中一个关键性人物,虽然一年当中多数时候是喂牛务农,偶尔做零工补贴家用,但他确实是云阳为数不多的红糖熬制传承人。

王茂坤不是民权村人,家在双江镇塘坊村,与民权村不远。他说,其实这两个村都有生产一级红糖的历史,并且百年来熬制土红糖从未间断。

王茂坤从小跟着父亲学熬糖手艺,16岁出师,他知道这手法极需要力大心细的人来操作。“第一,熬糖的人腰力臂力要好;其次,责任心要强,毕竟熬糖的时候散发的热度高,要耐热,一熬至少就是七八小时一轮。”

王茂坤说,云阳的土红糖普遍采用新鲜的甘蔗,经过切碎碾压,压出来的汁液去除泥土、细菌、纤维等杂质,用连环锅以小火熬煮。周小云家的锅有7口,不同的锅承担不同的任务,土红糖的制成要经过榨汁、开泡、赶水、过滤、摇瓢、打沙等过程,才能将红糖舀入模子,冷却成型。

一道神奇考究的工序——撒菜油

甘蔗榨汁

“摇瓢”是核心,也是技术,更考验师傅的耐心。“摇瓢越早,水蒸气就散得越快,糖味就越浓越香。反之,偷懒不摇瓢的话,糖就会焦、糊锅。”王茂坤说,云阳的熬糖师傅都挺勤快的,毕竟做的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招牌再怎么也不能搞砸。

“嘿,很多人不知道,熬红糖是要放油的,老师傅喜欢放桐油,到了我们这一代,换成放菜油,作用都一样,给红糖除泡、收紧。”王茂坤说,其实这手艺还真是云阳熬糖人的生存之宝。60年代左右熬糖人的薪酬是8角钱一天,够一家人吃上好肉了;90年代熬糖人薪酬10元一天,积攒下来补贴家用也是珍贵的。如今,他在周小云那里熬两个月红糖,差不多就拿12000元报酬,另外他还通过微商揽客,既制糖,也卖糖。

“人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站什么位置做什么事,糖要一直熬下去才不会忘根。”王茂坤说。

记住选红糖的口令

红糖村熬了几百年的糖,选糖经验完全有说服力。土质不一,甘蔗质量也不一,自然红糖熬制成型的颜色也不一。

枣红色和泥巴色,为自然色,火候得当,甜似冰糖,用刀轻切就散,糖味进入喉咙带清香。

偏黑,切下去带绵性,熬糖过程中或许操作不到位。

糖味带咸或酸,懂行人认为是不正常的糖,或许因为雨水较多,甘蔗肥料吸收不均所致。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李琅 记者 吴娟 文 李野 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