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跟着梁思成探访重庆石刻与艺术的奇迹
07-02 11:51:30 来源:重庆发布

重庆发布消息

78年前的大足石刻是什么样子

梁思成、刘敦桢、马衡等大师

从这些千年摩崖造像上获得了什么

千年文脉中

有哪些隐藏在图像背后的密码

如何触摸与解读

来吧,跟这场展览一起

去见见现代人未曾见过的那个大足石刻


在石窟艺术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大足石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对外来艺术的改造和转型,造就了中国美术史上的“大足石刻时代”。      

6月28日,“回向:大足石刻图像和历史文献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虎溪校区)1展厅免费对公众开放——当石刻走出深山,当文物与历史图像、文献一起亮相川美,不仅是大足石刻与川美之间美妙记忆的交汇,也成就了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历史性相会。 

发现之旅

梁思成的专题报告震惊世界

1940年1月17日,以梁思成、刘敦桢等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在四川进行古建筑调查时,听闻老乡介绍大足地区“有庞大的摩崖造像群”,学社成员商议后决定,在结束潼南考察后绕道大足进行调查。

他们在一个黄昏时分抵达,大足北山山坡上的庞大造像群映入他们的眼帘。梁思成惊喜万分,判定认为这绝对是世界罕见的石刻造像群。

北山多宝塔

研究了一辈子唐代建筑的梁思成,在大足再一次领悟到了唐代艺术的震撼。他与几位学者一起,对大足石刻中的北山石刻、宝顶山石刻、南山石刻以及一些古建筑做了调查,他一度站在北山晚唐代表作之一的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前久久不愿离去,直言其“为省内此类题材之最巨者”,而在宝顶山大佛湾卧佛前,专家们更是被这艺术成就所震撼,称其为“就崖石凿佛涅槃像一躯,真容伟巨,殆为国内首选”。

在展览现场,梁思成在北山石刻的一张留影让众多参观者停留,画面中,头戴礼帽的梁思成,正深情地凝望着历经千年风雨的造像。资料显示,本次考察结束后,梁思成还曾深入研究大足石刻。1947年,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60多位研究远东文化的专家学者面前专门作了关于大足石刻的讲演,让众多学者大为震惊,这也是目前所知的首个在国际学术界的大足石刻专题讲演。

梁思成在大足北山考察

1945年,大足石刻迎来了史上首次科学考察。这一次的主角,是著名学者杨家骆。

当时,中国辞典馆因抗战西迁至北碚,一次偶然的机会,馆长杨家骆读到了学者陈习删撰写的《民国重修大足县志》一书,顿时被其中的石刻史料所吸引。随后,他邀请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顾颉刚、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复旦大学教授朱锦江等15位专家学者,组成“大足石刻考察团”前往考察。

北山多宝塔

这也是大足石刻史上首次进行的科学考察。考察团循艺术考古的科学方法,历时7天,考察了北山、宝顶山等区域,并对北山、宝顶山石窟“编制其窟号,测量其部位,摩绘其像饰,椎拓其图文,鉴定其年代,考论其价值”。

考察期间,考察团拍摄照片200余张,摩绘200余幅,拓碑100余通,当时《大公报》《中央日报》等几十家媒体作了跟踪报道——这也是大足石刻首次广泛得到国内媒体关注,国内外众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考察“实与发现敦煌相伯仲”。

去大足石刻创作

川美曾复制出“最接近石刻原本”的雕塑

1953年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前身)成立,1954年,教授李巳生和雕塑系师生先后多次到北山和宝顶山摄影、绘画、翻制雕像,翻模品运回学校陈列,大小件共上百尊,前后费时四年——这也是目前存在的最接近大足石刻原像的作品。

古文校经碑 拓片(局部)

后来,西南美专师生把大足石刻照片展出,引来了1956年中国美协组织的由全国美术院校雕塑家组成的“四川大足古代雕刻考察团”,从此改写了美术界认为我国雕塑艺术“唐盛宋衰”的观点。

释迦涅槃圣迹图

“当时,我们把去大足石刻创作视为‘朝圣’。”年已八旬的川美老教授王官乙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徒步考察创作的情形,“当时我才19岁,1954年的暑假,我们几个同学穿着游泳裤,背着画架从市区出发步行去大足,天气太热,如此装扮招摇过市实在不雅,但没办法,没有钱,坐不起车,只能靠走。”

养鸡女复制品

“我们首先到的北山,见到如此壮观的造像群非常激动,大家不顾环境恶劣,立马开工创作。”说到此,老先生突然用手捂住脸只露出眼睛:“在那里画画需要拿毛巾裹脸裹手,所谓‘天上有飞机,地下有坦克’,天上飞的蚊子,地上爬的臭虫随时骚扰着我们,晚上我们就住在北山小学,饿了就借老乡的灶台煮碗面吃,当时都是自己带的干面,加点盐,没有油,买不起。”

千秋当代

大足石刻让《收租院》更“接地气”

王官乙教授也参与了当时的原像翻制、临摹大足石刻造像工作。正是得益于此经验,在参与主创经典大型群雕《收租院》时,他将在大足石刻汲取的灵感灵活运用于创作中。

雕塑《收租院》

1965年6月,四川省文化局组建了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为主力的《收租院》泥塑创作组,王官乙是主要雕塑师之一,经过创作者们历时近半年的创作,泥塑《收租院》在1965年10月问世,随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盛况空前。

地狱变相寒冰地狱局部复制品

“《收租院》的创作灵感与经验来自多方面,尤其与师生多次考察、学习、翻制、临摹大足石刻,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创作者们从中汲取了宝贵的本土经验,并获得了大众化、民族化的启示。”

左:重开宝顶石碑记 拓片  右:张澍《前游宝顶山记碑》拓片

展览推荐

回向:大足石刻图像和历史文献展

“回向:大足石刻图像和历史文献展”定于2018年6月29日至2018年7月15日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虎溪校区)1展厅免费对公众开放。

展览共分“金石/文献:大足石刻发现之旅”“图像/造像:未曾见过的大足石刻”“匠心/流响:从大足石刻到收租院”“再现/重构:新视觉下的大足石刻”四个单元,以图像和文献展出为主。

同时,本次展览还辅以大足石刻石质文物展出,以及现当代艺术家作品及VR体验等高科技项目体验。包括焦兴涛的才子佳人雕塑,张小涛实验影像作品,陈无畏的VR作品等,这些跨时间、地域、媒介的文物、历史文献、当代艺术创作和科技成果融于一堂,既呈现大足石刻的历史风貌和科学考察研究史,又揭示当代艺术和科技对大足石刻新的解读、想象和重构。

原标题:跟着梁思成探访重庆石刻与艺术的奇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