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从前西方人要喝一口茶,还得等它沿着丝绸之路,穿越陆地海洋,要经年累月后才能被确认收货,你是不是很纳闷,茶叶怎么这么能耐?
要知道,茶叶曾经在欧洲被当做奢侈品,是皇宫贵族的消费品,价格高昂到寻常百姓无法享受。
就像百妹现在都还没有勇气在煎饼果子里加第二根火腿一样。
而清朝也曾靠着出口茶叶和其他中华特产称霸全球GDP排行榜。
茶叶,你凭什么?
凭我历史悠久,凭我品类丰富,凭我味道好特别百搭。
饮茶的历史沿革
17世纪以来有不少西方诗人实名安利中国茶叶——雪莱说茶是“中国的泪水”;柯勒律治说“中庸之道我常持,适倾绿茶第七杯”;还有人说“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要知道月桂与秋色可是西方诗人的“女神”!
不过茶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要比这久得多,久到有争议,没有统一的说法。可以确定的是,千年来饮茶方式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唐代煎茶:据说此时大众才养成喝茶的习惯。人们会先把茶叶晾干、烤干,再捣碎成末,用铁锅煮沸,茶叶的味道在过程中充分释放。
西方人常用的茶包,里面其实也是茶末。有人认为茶末是一种次品,必须是完整的叶才好,这也是没有根据的。就像大家炒菜时用干辣椒都会事先剁碎,这样辣味才更浓烈,也没见有人说这种干辣椒次等。
宋代点茶:把茶叶先蒸后碾,要碾成比末更细碎的粉末,再用沸水冲开;然后拿茶筅搅拌,待茶叶末与水充分融合,即可饮用。怎么这么眼熟?
点茶的程序也太像制作抹茶了吧?所以还有网友称其为抹茶法。也确实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的抹茶其实源于宋朝。
明代沏茶:这已经类似今天的“泡茶“了。不用研磨、蒸煮、搅拌,只需把整叶放入沸水,即可享用,喝茶变得十分简单快捷,前朝饮茶的种种规矩也跟着消逝了。
眼下大家喝茶的方式似乎又在悄悄发生变化,比如在茶里加入芝士和鲜榨的各类果汁,越来越天马行空,越来越雅俗共赏。
茶叶如何分类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茶叶品种有6000多个。虽然这个数字或许让人颤抖,但如果按照色泽与工艺来分,六大类就够:黑茶、白茶、黄茶、红茶、绿茶和青茶。
白茶和黄茶:看起来有点神秘,茶叶界的非主流。
白茶:不用炒青、揉捻,制作工艺最自然。把采下的新鲜茶叶摊放在竹席上,让其自然萎凋,晾晒至七八成干时文火烘干即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白毫银针。白茶可以安神,担心喝茶失眠的朋友可以放心饮用!
黄茶:人们在炒绿茶的时候发现,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不及时,叶色会变黄,于是就产生了这个品种。它的制作流程与绿茶有类似之处,只是多了一道闷黄的工序,代表成员包括广东大叶青、皖西黄大茶。黄茶适宜夏秋饮用,清暑生津。
黑茶:听起来有些陌生?代表队员就是我们都认识的普洱。普洱分为生、熟两类,以颜色区分。生普洱泡茶颜色更淡,有刮油的功效,会被有些人当作“减肥茶”。如果为满减凑单点了太多炸鸡,完事了可以喝一杯普洱。熟普洱味道相对浓得多,具有养胃功效。
红茶:这是张熟脸!一般秋冬比较适宜喝红茶,有些人喝红茶会上火,据说是属于比较补身子的茶叶。这也是深受国际友人喜爱的一种茶,西餐厅菜单上经常经常出现“伯爵红茶”,以及各类水果红茶,说着仿佛就闻到了一股牛排味……
绿茶:绿茶适合夏天喝,代表队员就是龙井。泡绿茶不能用太烫的水,七八十度的水比较适宜。绿茶泡在水里后,茶汤没有红茶那样浓的颜色,样子很是清新。此外,绿茶对眼睛好,工作需大量用眼的同志建议储备。
青茶:这货不是绿茶!不知为何,这个名词的存在感很低。大家耳熟能详的铁观音和大红袍,其实都是青茶。它们结合了绿茶与红茶的制作方法,既有绿茶的清新,又有红茶的甘醇,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
其实如果单纯从制作工艺看,茶叶分为轻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和后发酵茶。若有兴趣,请深入探索茶世界的奥义!
茶叶味道层次多
茶的滋味,没有咖啡那么苦烈,也不像酒一样辣,而是苦中有甜,涩中带鲜。
资深饮茶人士往往特别享受那苦尽后的回甘,让百妹这种没出息的奶茶依赖症患者望尘莫及。这也侧面说明,苦是茶味最重要的底色之一。
那么,这苦味是哪里来的?答案就是咖啡碱。是的,你没有眼花,咖啡碱并不只存在于咖啡里,而且它的浓度决定了一杯茶的“苦度”。除此之外,咖啡碱还会让大脑兴奋,俗称“提神“。当然,如果下午三点喝,可能导致失眠,这是百妹实践出的真知。
茶的甜味,源于本身含有的糖类及氨基酸。有时候越泡越甜,就是因为纤维质糖分逐渐被大量析出。
茶的鲜味,则是源于茶氨酸。这种成分有着和谷氨酸类似的结构,而味精的学名就是“谷氨酸钠”。好了,你肯定已经秒懂了!这种成分不光有生津润甜的功效,还能舒缓神经、使人愉快。
既然茶叶拥有这么丰富立体的滋味,怎么逃得过成为厨房里食材的宿命?所以,我们看到了千奇百怪的茶叶打开方式,但几乎每一种都有火花。比如,和奶拥抱变奶茶,和姜组队变姜茶,和蛋玩耍变成茶叶蛋,还能炒虾仁、蒸鲈鱼、炖鸭肉、熏河鳝、闷烧排骨,根本停不下来......
原标题:抹茶到底是谁发明的,宋朝还是日本?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