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天光”咸丰时期、乾隆中期、道光中前期的数字化复原。
参与“再现圆明园”项目的李公立。 受访者供图
圆明园数字修复核心成员李公立说,整个圆明园是中式建筑,西洋楼只占十分之一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法国作家雨果
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圆明园,只是西洋楼那破损的乳白色“欧式”残垣。
日前,著名古建筑家郭黛姮团队核心成员、参与清华大学“再现圆明园”项目8年的李公立,来到重庆科技馆参加“文物若有张不老的脸”科技·人文大讲坛主题活动。
在接受重庆晨报记者专访时,李公立说,其实西洋楼只是圆明园很小一部分,整个圆明园还是中式建筑,并且西洋楼也有中式建筑的元素,“比如彩色的琉璃等。”
“修复” 用18年再现“万园之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城西北郊,距离紫禁城12公里。是清代最重要的一座离宫型皇家御苑,特称为御园。在长达130年的历史里,承担着与紫禁城并重的国家政治中心的功能。
这座典型的集锦式园林,在350公倾范围内,散布着100余个各具特色的小景区,以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形式为主,是清代建筑艺术和中国传统皇家园林艺术集大成者。
然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圆明园,是西洋楼的残垣,看不出中式建筑的影子。
那么,圆明园原样究竟是怎样的?
从1999年起,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学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就带领团队开展了关于圆明园的一系列基础性研究,他们结合文献记载和地形图,系统了解圆明园山形、水系在全园的变化状况。
80余位专业人员、10000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2017年,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跨越了310年的时光,终于再次展现在大家面前。他们用严谨精确的数字化建造,重现了圆明园。
呈现 每位皇帝的爱好都不能少
在数字化复原圆明园的过程中,郭黛姮和团队成员始终坚持科学性、真实性原则。
“每处建筑都要从内部结构做起,柱、梁、斗栱、椽子、门窗、瓦件、吻兽等都要求三维建模,彩画要按照不同的时代风格绘制,并体现出时代风格和场景的变化。”从2010年起参与圆明园数字化过程的李公立告诉记者。
他们还研究了个体建筑与山水、花木之间的关系,乃至一块匾的名称、字体、颜色都一一进行推敲,并采用烘焙技术诠释更加真实的光影效果。每复原一个景区就有十多道程序,涉及遗址信息精确采集与记录、文献资料精细研读、样式房建造技术分析、残损构件的虚拟拼接等。由于每一位皇帝爱好不同,同一景区的景观也会随之变化,郭黛姮和团队还根据景区建筑的变化,呈现出每个景区不同年代的样子。
“我们还综合运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像测量、无损探伤、遥感等技术,对遣址信息进行精确采集与记录。”
仅仅是在了解山形水系方面,“团队就将1933年、1965年、1996年、2002年、2004年、2009年的地形图、航拍图进行综合比对,以复原历史上的山形水系。”李公立说。
数字化复原过程中,也常常伴随着新的发现。“以前对西洋楼喷泉的了解很少,这次我们团队成员利用探地雷达测出了喷泉供水管线的存在。”李公立说。
揭秘 西洋楼其实“色彩缤纷”
我们现在去圆明园遗址,西洋楼是必去的地方,那些精美雕刻的乳白色石柱成为“打卡”的标志。
但很少有人知道,被毁之前的西洋楼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地方,它有着天蓝色的屋顶,翠绿的檐角石雕,甚至还有西方圣诞树造型的纹理,花瓶造型的栏杆,这些“中西合璧”的特点都源自于当年团队的发现。
李公立介绍,西洋楼是“西洋外表中国心”,柱子内部是木头的,然后砌上砖,最外层贴上西方人用的大理石。只可惜这样的建筑经不起大火,所以在1860年的浩劫中付之一炬,只剩下断壁残垣,“我们对着研究资料,去圆明园管理处的库房,一样一样找到了当年的构件,证实了‘中西合璧’的结论。”
李公立说,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库房内有大约200块西洋楼琉璃构件;排比分类为琉璃构件90余种,颜色丰富,有黄色、绿色、蓝色、青色、藕荷色和紫色,还有两种颜色组合的构件,比如黄色与绿色、青色与蓝色等。
严谨 15万个画面还原一座房子
2010年,李公立加入修复团队,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把研究对象以三维形象生动立体地呈现出来。
此前,国内不少“数字修复”主要靠贴图形式进行“装裱”,而对于圆明园这样的万园之园,这显然不够。“先数字建模,并和史料对比,比如柱子颜色,栏杆比例,分毫不能差。”李公立介绍,之前用3000到2万个画面能还原一座房子,但圆明园数字修复得用2万到15万个画面。原来的房子采用了榫卯搭建,数字还原也得使用榫卯搭建。
一座山的高低、一池水的宽窄,一棵树的不同品种、种植的不同部位,乃至一块匾的名称、字体、颜色,都一一推敲。每一个景区建筑的造型选择、材料、颜色、室内装饰、周围的山水环境、植物景观……都结合历史资料进行严格论证,“而我们认为最精确的就是对比之前的照片。”
每一位皇帝爱好不同,同一景区的景观也会有变化。比如九州清晏,道光11年的时候,把岛西侧乐安和、怡情书史一带建筑拆除,建起了一座三卷勾连搭式建筑“慎德堂”;道光17年,九州清晏失火,后来进行修缮的时候加修了垒墙进行隔火。
这些建筑的变化,都在数字修复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新闻多一点>>
圆明园主要还是中式建筑 曾是清朝前期的行政中心
对于圆明园的数字复原,李公立认为是圆明园的另一种重生,“它不仅解决了遗产保护与遗产重生的矛盾,而且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和认知。”同时,也获得了清代木构建筑发展史的新发现,深化了清代建筑史的研究成果。
“在一些电视剧里,清朝取景都会是紫荆城,但其实在清朝的前期,也就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其行政中心并不在紫禁城,重大政策决策的决定都在圆明园内。”李公立说,比故宫还要大的圆明园,其大宫门进去后,就是正大光明殿,这一部分就是对应故宫内议事的部分。但后面的九州景区,都是妃子们住的地方。
“大家还有一些误解,比如说,因为西洋楼成为了‘打卡’景点,不少人会觉得圆明园是一个西式建筑,实际上并不是,西洋楼只占了圆明园的十分之一左右。圆明园共有155处景,每个景都有标志性建筑,代表了当时中国某一个领域最高的成就,这其中就包括西湖的三潭映月。应该说,整个圆明园汇集了中式建筑的精华。”李公立说。
“我来重庆之前,郭教授就让我转达,圆明园是中国园林的万园之园,也是中国造园技术时代发展的巅峰。当时有很多外国人来看过圆明园后,对欧洲的造园艺术有影响,比如凡尔赛宫有一部分,就造了一个中式的园林。数字化的复原,是希望能够用一种进步的眼光重新看待这件事情。”
虽说要在原址上真正复原圆明园不太现实,但李公立透露,“我们正在尝试用夜游灯光秀的方式,在原址把这些场景重见,就是打一些投影,把光线打在原来的建筑基地之上,乘客坐游船观赏。”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罗薛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