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中,为免遭叛军所杀,唐朝皇室家族纷纷出逃,其中有一支随驸马冉氏,逃到了重庆酉阳的大山中……
草圭堂
土家族将军府
沿国道319线驶过阿蓬江大桥时,可远远望见对面一座颤悠悠的铁索桥。过桥穿过草甸树林,顺山而上约一公里,一狭长的山间平坝便展现在眼前。平坝自成一体,阡陌纵横,田土成片,中有小溪。几十幢房屋沿平坝两边而建,鳞次栉比。这便是草圭堂——一度令人不敢直视的土家族将军府所在地。
△连接国道和将军府的索桥
草圭堂是木石砖混合建筑群,整体呈横长方形四合院状,共分两层,一层是明朝时冉土司修建的草圭堂,另一层是清朝时李念武修的别墅。草圭堂造型古朴,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主体为木结构,辅以部分砖石墙体,外部再用青瓦覆盖。
△草圭堂远景
△草圭堂
草圭堂前有一条蜿蜒的小溪,当地人称“护城河”。以前进入草圭堂,要从架设在小溪上的两座风雨廊桥走过去。但如今两座廊桥已不复存在,只剩下4个桥墩,桥墩附近架着一块水泥板。
穿过水泥板,便是草圭堂的大门。大门呈土家特色的朝门状,盖着青瓦,飞檐挑出,就像一座凉亭。“朝门”右侧的岗亭如同碉堡,全由巨大的条石砌就,“碉堡”内部深挖到地下,地下室的窗棂全由条石竖着砌成。当地人认为,地下室是兵丁的住所和粮油仓库,也有人说是李念武设的地牢。
△碉堡外部
沿着几十级台阶走进“朝门”,便能看见长约100米的一排木屋,这便是草圭堂的主体。木屋前有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院坝,院坝由大小不一的块石铺就。这些块石经过数百年的踩踏,已被磨得油光水滑。
房屋共有15间,中间5间呈一条直线,是主人会客、议事的场所。两边各5间则呈撮箕口状向左右后方延伸开去。其中有3间土家吊脚楼式的厢房,分别是文、武学堂,保存较为完好。而今这些厢房早已失去了当年的豪华,但从雕龙画凤的磉礅、古色古香的“封火墙”、别具一格的窗格、精心雕制的横梁以及中间气派的会客厅,依稀可见当年的煌煌气象。
△各式精美的图案
穿过第一层房屋后,后面是几个大大小小拼在一起的四合院。精致的石刻照壁尚存,还有两幢房屋的房顶,基本保留了飞檐翘角的古建筑风格。“寿”、“喜”字窗格浑然成越,尤其是左侧正房内,完整地保存了书有“陇西堂”的神龛。神龛高约4米,宽约1.5米,并镂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是珍贵的文物。
△草圭堂一角
李念武增建的别墅与这些主体建筑相隔一个院坝,院坝堡坎由巨大的条石砌就,堡坎中间是进入院坝的几步石阶。李念武别墅同样是长约100米的一排木屋,只不过配有几间厢房,形成了一个四合院。
△四合院
有着皇室血统的
土家族将军
△吊脚楼
从李念武的别墅背后走出去,可以看到这位修筑者的墓碑。据墓碑记载,草圭堂主人李氏家族本是唐朝皇室的后裔。在 “安史之乱”中,为免被叛军追杀,唐朝皇室家族纷纷逃出宫,李念武的先祖随驸马冉氏逃到了酉阳。
△修筑者的墓碑
如今,这位李氏先祖的形貌、秉性、经历已通通在那场大乱中遗失,他是如何在乱军中找到驸马的已不可考证。唯一能够确定是,他与冉驸马在这场漫长的旅途中结为莫逆。两人一起在酉阳、黔江一带建立起统治,并将冉土司、李将军这一文一武的统治模式延续了千余年。
当时,土司统领黔江、酉阳政事,将军则主管军事,在历次朝廷征发土家族的战役中,都能看到李氏将军活跃的身影。平日里,将军是除土司外当地人最为敬畏的人物,因为他们有着“不奏而斩”、“夺情征丁”等操控人们命运的权利。
唐、宋年间,李冉二家还只能算是地方上的野头目。直到明朝,两家才正式吃上皇粮,冉氏被封为土司宣慰使,李氏成为宣慰将军,土司城设立在酉阳铜鼓坪。为筹备预备役“转正”的庆典,冉土司在犁湾(现大坪村)巡视时,修建了用于在野外宴飨的草圭堂。
△草圭堂远景
康熙年间“改土归流”时,冉土司为把治所从铜鼓坪迁到犁湾,便用草圭堂交换了李氏在犁湾的将军府,于是李氏宅院就成了土司衙门,而将军府则迁到了距土司衙门两三百米处的草圭堂。历经数百年风雨之后,草圭堂仍保存完好,而冉土司衙门却不复存在,只有一个竖旗杆的基座埋在泥土里的。看来,冉土司这笔买卖是亏大了。
抗日英杰
血洒上饶
李家世代为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的李永瑞。李永瑞1900年出生在草圭堂,从小好武,十五六岁时,便赴成都陆军讲武堂学习现代军事。十年后,李永瑞在川军20军成为上尉副官,开启了他的军官生涯。后复任营长、副团长等职,最初守备广安、岳池,后又驻涪陵、彭水。20军改为43军后,李永瑞任43军153团团长,复任副旅长、参谋长等职。
△精美的石墩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战爆发。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打响,日军先后投入30万兵力,动用了300多架飞机、几十艘军舰,国民政府则调动了最精锐的部队进行防守,将70多万兵力调往淞沪战场。刚晋升为副军长的李永瑞率43军,被星夜调往上海吴淞口驻防。
战斗打响后,43军与国民党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指挥的4个师一起,在空军配合下向上海汇山码头的日军展开攻击。战斗异常惨烈,几度处于胶着状态。在战斗中,中国军队士气高昂,前赴后继,有许多士兵为阻挡日军进攻,身上绑着手榴弹冲向敌人坦克,与敌军同归于尽。双方激战7天7夜,李永瑞部退至江西上饶休整,并在这里与日军展开了长达六年的拉锯战。1943年,在守备上饶的战役中,李永瑞身先士卒,不幸阵亡,时年43岁。
△草圭堂一角
由于战事紧迫,离家求学后,李永瑞很少回到自己的故乡。只有一次路过黔江时,给黔江的师生讲了一次话,鼓励大家要“振作精神,准备抗日”。抗战爆发后,李永瑞在给父母的书信中,有他写的诗篇,遗憾的是书信和诗篇大多遗失,只有 “极目家何在,烽烟四处侵”两句至今仍存。
如今,李家后裔大多已进城居住,繁华不在,草圭堂日渐凋敝,但那历经千年所沉淀的雄浑阳刚之气,仍留存在了这片凝住时光的宅邸之间。
原标题:“安史之乱”唐朝皇室后裔曾逃到重庆这个地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