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看到这样一幅画,上面是一个女孩子的侧影,看了半天出门去,忽然想不起女孩的样子,于是又回去看半天。再出门又想不起来了,就又回去看,死死盯着看,就想把这张山间清溪般的脸装脑袋里带走。你手捧着“她”的脸,又看了好几遍,回家路上依旧还是想不起来……后来你在一本《西方美术史》的教材里,终于又与她“重逢”,原来那幅画,是法国印象派大师让雷诺阿的名画——《康达维斯小姐的画像》。
这正是我们时常说的“脸盲症”,那么, 我们是真的患有“脸盲症”吗?“脸盲症”又真的是病吗?
正常来讲,人类对面部有着超强感知力,在婴儿时期,人类已经开始学会区分不同面孔,开始对着笑脸,尤其是熟悉的人的笑脸微笑。集体照、毕业照这种东西之所以有很大的存在必要,也是因为我们的面部感知力,可以帮助我们多年之后,依然认出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
但我们的身边都不乏这种人:他们的面孔识别力出现了问题。他们的视力和智力都正常,对人脸的辨识能力却很弱,我们通常会称这种毛病为“脸盲症”,也有人管这种毛病叫“脸失明”,它还有专业名称,叫“面孔识别障碍”。对于当事人来说,会带来非常大的困扰。
有一种情况也普遍存在,就是当我们面对外国人的脸,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还是影视剧中的,这种无法辨识张三和李四的情况会更加突出。不过,这种情况不属于“脸盲症”,而是一种“异族效应”导致的。
科学家的实验证实,其实,人类在小时候,不仅能辨识不同的人脸,连辨识不同的猴脸都可以做到。英国科学家曾经找来一些6—10个月大的婴儿,实验结果发现:在6—9个月时,人类的知觉认知发生窄化,丧失了辨认异族面孔的能力。当然,这也符合进化的需要,准确地分辨出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同族面孔,有利于族群内的社会交往和种族生存,所以,大脑就选择性地调整成只能识别同族人的面孔了。但这样的脸盲症其实很好“治疗”,只需多看看外国人,特别是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要混淆,就能让人脸识别系统重新拟合,校准到恰当的程度上。
“脸盲症”患者眼中的人脸究竟是怎么样的?中山大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杨钒表示,其实,一般的面孔失认症患者看到的人脸和正常人基本一样,他们只是特异的不能“加工面孔”。
这种病在1944年首次被发现。二战时期,一名36岁的德国中尉头部中弹,医生成功地将弹片从他的头后部取出。但是,在痊愈之后,这位中尉发现自己不会辨识人脸了。他认不出自己的妻子,对镜子中的自己也感到陌生。医生后来发现,这种面部识别障碍,经常出现在人的脑部受了外伤或是中风之后。
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多的人脑部从未受损,但也有面孔识别障碍。根据权威统计,“脸盲症”病患人数大概占世界总人口的2.5%。这种障碍还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所以,很有可能存在基因方面的影响。
什么是“脸盲症”?
认知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当人脑中这一信息搜集、处理和加工的过程受到阻碍,人们对记忆、语言、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的判断就会出现偏差,造成认知功能的障碍。
“脸盲症”是一种专门针对面部识别的认知识别障碍,但是,不同的人表现的性质和程度会有所不同。
“脸盲症”是怎么形成的?
一、外伤因素造成的脸盲症——获得型“脸盲症”
获得型“脸盲症”主要在成年人中发生,可由枕下区、梭状回或颞叶前皮质等部位的损伤造成。又进一步分为感知型(apperceptive)“脸盲症”和关联型(associative)“脸盲症”。
1、感知型脸盲症:感知型“脸盲症”不能识别熟人和陌生人的脸部特征,不能分辨面部所表达的情绪等,但是,可以根据服饰、步态、发色、肤色、身形以及嗓音等线索来识别个人。
2、关联型“脸盲症”:关联型“脸盲症”可以区分照片上不同人的脸部差别,并且可以根据脸部特点辨认对方的性别和年龄,但是不能进一步关联出此人的年龄、职业以及最后一次会面时间等信息。
二、发展型“脸盲症”——与遗传相关
发展型“脸盲症”是持续终生的,患者无法识别熟人或陌生人的脸部,在儿童早期就很明显,非脑外伤引起,具有一定遗传倾向。
此类“脸盲症”的产生机制还不得而知,但是,与一些疾病发生可能相关,如非语言学习障碍、阿尔兹海默病或自闭症患者一部分,也同时患有发展型“脸盲症”。
如何判断是否是“脸盲症”?
目前为止,没有很好的神经科学手段来诊断“脸盲症”。虽然发明了各种基于面部识别的评价方法来测试“脸盲症”,但在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没有很好的效果。相对来说,一些基于电脑程序开发的问卷测试可能对于识别“脸盲症”患者更加有效些。
大多数研究者同意面部识别过程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整体识别不包含对如眼、鼻、口等局部信息的详细识别,更倾向于将脸部视为一个整体。在“脸盲症”患者中,这种整体识别的功能丧失,他们能够识别空间布局和脸部特点,但是不能够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处理。
比如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名人面孔测试,请看下图——能认出其中几个?
上图脸盲测试的标准答案是:A、毛主席;B、奥巴马;C、普京;D、希拉里;E、贝克汉姆;F、迈克尔·杰克逊。
如果认识这些名人,却辨识不出3个以上,可能就属于中国数千万“脸盲症”大军中的一员。
假如你能认清韩国天团数十张量产的脸,却纯粹因为不知道上图中的人而未达60%及格线,那么,不是脸盲,是社会盲。
还有一个办法,闭上双眼,想象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的面容,如果脑子里没有清晰的影像,那么你的认脸能力肯定不高。
“脸盲症”是否能治愈?
目前尚没有找到比较好的后天训练提高人脸辨识能力的方法。不过实际上,即便存在“脸盲症”,也不妨碍辨认他人。因为认人不只看脸。1985年,神经学家奥利弗·沙克斯写过一本经典的书,其中就有一个脸盲患者Dr.P,书名就讲述了他的病情——《错把太太当帽子的人》。
P博士虽然认不出妻子,却可以通过声音认出她。他还可以通过高度的细节认出亲朋戚友,例如通过方下巴和大门牙认出兄弟。事实上,作者沙克斯就是脸盲患者,而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不知道。
所以,脸盲症矫正可以通过对面部细节的逐个识别,或借助其他特征如服饰、步态、发色、肤色、身形以及嗓音等特点加以辨认,但不能取得有效的长期效果。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80%自称有脸盲症而没认出你的人,实际上都没有脸盲症,真相是他们对你不关心、或者跟你接触太少。所以,治好这种“脸盲症”的最佳方案,就是放下你的手机,多去跟其他人接触,否则越来越多的朋友都会对你变得“脸盲”。
来源:科普中国网、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广州日报、东方网-东方头条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