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悦读 > 正文
陈晓卿没错,《风味人间》也没错,但观众不是那个观众了
12-03 16:07:00 来源:观察者网

《风味人间》看了吗?作为《舌尖上的中国1、2》总导演陈晓卿的新作,一经播出就在豆瓣拿下9.4的高分,播出5集,评分平稳回落到9.2。而仅仅这5集,也经历了评价的起起落落,不时会出现“第二集太想讲故事,变得跑题了”、“第三集崩得有点明显了吧?”、“感觉第五集水平大减”这样的句式。这样的局面,有些《舌尖》2的影子。

陈导磨砺4年,还是免不了走上《舌尖2》的老路吗?以我短时间内看完《舌尖1、2、3》、刷了几遍《风味人间》、吃了若干吨烧烤的浅见:不尽然。但照现在这股调性下去,剩下的两集《风味人间》,陈导至少还要被骂1次。

1真·《舌尖3》?

时间回到2012年,这一年,陈晓卿终于把自己申请了十多年的项目做了出来。这部《舌尖上的中国》,是他心头的块垒,也是对自己“扫街嘴”生涯一点交代。他没有想到这部纪录片会大火——当然,央视也没有想到。

开拍时,《舌尖》的预算是450万,资金紧迫到请不起专业航拍,只能用撒农药的农用飞机带摄影师带上天空,绑在舷窗上拍。配音李立宏老师不满意录音效果想重录,还提出要自费。

尽管总导演陈晓卿和顾问沈宏非都深谙美食之道,但8位分集导演,2位来自农业频道,4个来自《人物》栏目,有人连方便面都煮不好。

为了补课,导演组曾经找来全国各大菜系的名厨,开了整整三天研讨会。导演们问的问题。用执行导演任长箴的话说:“粗俗不堪”。

这部《舌尖》的大火,让它有了续集,有了关注度、有了钱、有了配套书、也有了外宣的包袱。

1000万的频道顶级投资,未开机就获得8931万元的冠名费,开播10天后超过1亿的网络视频点击量。在《舌尖2》第一集出现了1分多钟的“雷山鱼酱”体现为搜索数据中的一个尖峰,两小时内四川腊肉、北京烤鸭成交3000多份、陕西榆林挂面在3天之内卖出了3591份。

《舌尖2》片尾的工作人员名单也明显变长了,增加的人员有海外推广等等的职务。2014年的戛纳电影节,央视豪掷10万欧元,为《舌尖2》买下会场外墙的广告位,冲奖的决心很明显。

而观众的评价却和这些外在的热闹相悖。随着节目播出,逐渐酝酿的不满意在第五集《家常》后爆发出来。目前《舌尖》2的豆瓣页面,最热评论仍然是对这一集的吐槽。

像这样的把它称为“舌尖上的故事会”、“舌尖上的感动中国”的评价不在少数。

尽管总评价还是保持在了8分以上,但观众的失望溢于言表。甚至有人跑到分集导演的微博下撒气,“人肉”出镜人物泄愤。

2016,陈晓卿结束了近30年的央视工作,同年的《舌尖3》,评价索性跌破5分及格线。从后来的消息看,《舌尖3》拍摄仓促,总导演的履历也与美食关系不大……但因为没有陈晓卿,《舌尖》粉们总觉得无可厚非。

也正因为如此,当陈导带着《风味人间》回归,吃货满心期待地称之为“真·舌尖3”

《风味人间》和腾讯合作,技术的提升有目共睹。最明显的是,摄制组手头更宽裕了,摄制组的足迹涵盖了6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画面高清得可怕。

20181203073812687_.jpg

熟练的航拍技术,让画面表现力陡增。

500

舌尖2的航拍还有点刻意。

500

到了《风味人间》,挥洒自如。

科学顾问团队也从过去的1位,增加到了12位,验证了陈晓卿自己的话:“绝对不是和科学、和社会进步唱对手戏的人”。

500

和美丽科学合作的微观拍摄、显微摄影,令人惊艳。

但就这样,仅仅是做到技术层面上的不失分数。经历了《舌尖2、3》,观众对《风味人间》有种“草木皆兵”式的挑剔, “过重人物、太多故事、没拍好美食”,最近这些批评声和《舌尖2》曾经收到的反响如此相似。

这到底是网友敏感过头,还是陈晓卿重蹈覆辙?虚无缥缈的“感觉”难以捕捉,我们尽量拿数据说话。

2数据说话,《风味人间》做错了吗?

我们把《风味人间》最受好评的第1集和备受争议《舌尖2》-《家常》、《风味人间》-第3集《滚滚红尘》拿出来比较,在若干假设下,找找数据背后的线索。

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好评集”和“争议集”是不是在菜肴容量上有差异。

这个假设的答案是否定的。 “好评集”《风味人间》第一集是24个菜品,“争议集”《家常》的菜品达到36道,《风味人间》第3集则是25个菜。数字上无法拉开差距,《家常》还在还占了优势。

别着急,把这些菜肴出现的时间罗列出来,问题就浮现了。

“好评集”平均每5分钟会出现2-3个菜,而“争议集”要么在大段剧情后只有一道缺乏新鲜感的爸爸白水煮豆腐或是妈妈红烧肉、要么围绕人物集中推送4、5个菜。

500

 《滚滚红尘》的豆腐:”豆腐给服部家带来了稳定的生活”

500

《家常》的红烧肉:“相对于技巧倾注的心意才最值得回味”

节奏感的差异本质上是拍摄侧重的不同,当人物成为重点,被挤压的菜肴必然让人意犹未尽。

再看看叙事方式,我们抽取了这三集的旁白,结果就更明显了。

我们尝试标记只和食物“能怎好”——在哪吃,怎么吃,为什么好吃——直接相关的句子,剥除人物的家庭故事、宏观谈历史和地理的内容后,发现“好评集”总共5276字的旁白中,无关饮食的是1556个字,占比21%。

而“争议集”的数据分别是:《家常》5272个字的旁白,3409字其他内容,比例高达64%;《滚滚红尘》4715字旁白,2730个字其他内容,占比57%。

这大约就是家长带你去迪士尼,每两句话就有一句是提醒你写游记的感觉吧……

总结一下:为凑数介绍菜肴、说教味道重、“能怎好”比重轻===》口碑扑街。

真是这样吗?当我们回头分析了《舌尖1》的第一集,开始点自我怀疑。《舌尖1》菜肴26道菜,一道油焖冬笋就把人打发了,更过分的是6783字的旁白,有4056个字和食物无关,比例达到60%。

大胆猜测,如果《舌尖1》放在今天播,可能口碑要砸。而《风味人间》换到6年前,必然被奉上神坛。

3替陈晓卿说几句话

重看《舌尖1》,美食之间,你还会看到陈晓卿的真心:他不追捧“大师”,不去渲染一个落后行业的消失,不下功夫贩卖眼泪。没那么多“生活所迫”的辛酸,更多的是“负重而行”的信心。这可能才是让人由衷感动的“舌尖之魂”。

看得出来,今天对《风味人间》的批评,多少是爱的批评,但批评者对陈导的期待本身就不符合实际。

陈晓卿是个吃货,而他终究是从央视走出的吃货,当过副科级领导干部,做过副处级领导干部,也要学会在更大的领到手下腾挪。在他的《至味在人间》里,你会看到他不厌其烦地用“吃得山响”来形容沉浸在美食中的快感,但他万万不可能成为一个“吃播”导演。

陈晓卿担任过《见证》制片人。你没看过不奇怪,因为2003年底开始,《见证》被安排在后半夜播出。这些孤独的夜晚,陈晓卿除了吃的,肯定还想了什么。

在《舌尖》之前,他拍的是《远在北京的家》、《森林之歌》、《刘少奇》。他确实在博客里写了100多篇美食,但还有400多篇其他。

500

《风味人间》里,你可以看到陈晓卿的上进心,但他必须面对的是时代变了、对手变了、观众也变了。

《风味人间》播出前,陈晓卿微博上轻描淡写地推荐:“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

同样的这句话,《舌尖1》第一集播出当晚,他也发过。只是今天,“不难看”显然已经不够。

几年前,吃货们追看日剧《孤独的美食家》、《深夜食堂》都要找资源,而今我们都能买下版权,拍(很烂)的国产《深夜食堂》了。

几年前,《舌尖》是唯一的美食大IP,而今年最热的美食纪录片是《人生一串》。《舌尖1》可以说,“拍摄历时13个月,镜头由70个不同地方采集而来。”而《人生一串》同样是踩遍32个省市近500家烧烤店,才选出了30家。

几年前,《舌尖》的观众还在大学宿舍里嗦着方便面咽口水,而今他们的手机里是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和百舸争流的自媒体。

我们应该感恩的是,陈晓卿的《舌尖》为中国美食纪录片设置了一条及格线、甚至优良线。

陈导自己讲过一个故事,说最羡慕广东人,那么多好吃的,还要各种嫌弃。就好像有几柜子华服的少妇,却向老公撒娇:“你看,没衣服穿嘛”——是陈导让我们成为了幸福的少妇。

但在自己设置的靶标前,即便是他本人没有退路,只能继续加油!

原标题:陈晓卿没错,《风味人间》也没错,但观众不是那个观众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