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必须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但这种知识应该是与时俱进,是有用的。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长杜惠平说,学校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创新教给学生更多能学以致用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则需要有培养钻研,咬定青山不放手的“工匠精神”。
杜惠平告诉记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每一所学校都要思考如何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杜惠平称,相关部门要出台高校专业建设及评价制度,让高校学科建设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课程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要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中心,让教师的知识、授课方式适应社会的需要。要建立健全高校状态数据库,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推进实施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年轻人进行创新创业创造,他们有激情,也有眼光,这是他们最宝贵的东西。”
杜惠平说,如果仅仅依靠这些,离成功或许有很大长的距离,因此,必须有“工匠精神”。
杜惠平说,“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比如敬业,就是要求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你如果今天一点小挫折,便泄气,便失落,你还有什么精气神。
“又如精益。”杜惠平说,创新创业创造要求每一位从业者具有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没有精益求精的思想和作为,一切可以清零。
“工匠精神”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只有耐得住寂寞,不怕失败,致力于创新,才能在自己选定的目标上寻找到突破口,最终走向成功。”杜惠平说。
上游新闻记者 谭柯 北京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