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尊医重卫 > 正文
尊医重卫 三百工程·百医百瞬丨一个纯粹的闵苏
08-16 21:45:13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

9a5e51e89d302b7ffd33dc8b996bc1d3.jpg

QQ图片20180816214821_副本.png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闵苏

作者:陈英(重庆市人口宣传教育中心)

◆认识源于实践,只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才能检验认识。

◆关键时刻,党支部在;困难时刻,党员在。

◆医学教师,肩负着培养中国“上医”的神圣职责,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是为师之根本。

◆切忌空谈,真正让患者快速康复、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才是真正的以病人为中心。

◆所谓上善若水,上医怀仁,就是一辈子做遵纪守法、受人爱戴的好医生。

——重医附一院麻醉科闵苏

一堂党课

走过很多荆棘路,看过不少人间疾苦,有过迷惘,有过辗转,但无悔的脚步,闵苏从来不曾停留,向往精神之巅的理想从来不曾退却。

7月1日,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第十教室,中组部组织首届卫生领域高层次专家国情研修班,闵苏参加第一堂党课。

之前36年,闵苏一直在探寻,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如何更好融入医学。

7月2日,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第四堂党课,白求恩精神与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现场授课刚一结束,热烈的讨论开始了。一个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深思:“如果白求恩大夫在最后时刻不去晋察冀边区巡视工作,按时遵守命令返回加拿大,可能就不会牺牲。他的牺牲“值得吗?”

这个“值得吗”让课堂顿时鸦雀无声。

“这是典型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假如每一个人没有牺牲和奉献精神,党国将亡。”老师铿锵有力地否定。

“在当时通讯和医药极其欠缺的情况下,白求恩坚持实事求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学习,这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闵苏的目光落在老师身上,一刻也没离开,她在期待着什么。

老师继续回应:“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先锋,在各种信息交汇的时代,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

刹那间,一道阳光照耀心田,闵苏懵懂的思绪被梳理和清晰。她抬起右手,顶顶下坠的眼镜,举头望向天空,一群飞鸟振翅高飞,冲向蓝天,它们亢奋的叫声激荡回旋在上空。

她坚信:“中国梦,健康梦,以病人为中心,助力健康中国!”闵苏的理想信念得到“淬火”。

7月3日,“陕西是根,延安是魂。”闵苏对延川县梁家河村有一种深深地向往。村史馆、知青旧院,从老照片、旧物件以及和当地村民的谈话中,闵苏感悟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艰苦岁月和为民情怀。青年习近平与村民同吃同住,一同耕田种地、拦河打坝的言行,引发闵苏超越时空般的心灵共鸣,“医学的生命力在于持续不断为患者解决问题,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医者,就应该时刻以病人为中心。”

回到医院,闵苏立即为学生和麻醉支部的党员们上了一堂课,一堂“弘扬延安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的党课。

从延安的七大精神到希波克拉底誓言,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到仁心医者的品质,从理想信念到初心使命,闵苏一字不漏,娓娓道出。

讲台上的闵苏,眼神坚定,从容、恬淡。即兴发挥的一次党课,没有太多的语言修饰,全是发自内心的感悟。课堂上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是闵苏与听众们在精神的天空下,奏出的共同旋律。

从医多年来,闵苏先后获得“重庆市教委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医科大学共产党员标兵”“重庆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等荣誉。

一次发现

“以病人为中心,不能空谈,作为麻醉科医生,就要让病人少痛苦一点,早康复一点。”1982年,闵苏从四川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致力于麻醉与镇痛方面的研究。一段时间,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无痛分娩并不能完全避免分娩疼痛。

为什么?如何解决?这引起了闵苏的思考。

闵苏和孕妇们交流后得知,麻醉剂能够阻断大多数产妇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在手术中应该感觉不到疼痛。但对于一些分娩过于紧张的产妇,她们会感受到一种牵拉式疼痛。

根据研究人体的神经分布后,发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

剖腹产采用的腰部麻醉(指硬膜外麻醉),只能控制孕妇腰部的疼痛感,但是腰腹部,还有两根不易被人发觉的神经。而腰麻的药物根本不可能对它们起作用。所以,当医生在剖宫产操作牵拉子宫时,就会触动这种神经,从而产生牵拉痛。

这个发现让闵苏认为,硬膜外麻醉下的剖腹产手术避免分娩疼痛可能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孕妇应该采用自然分娩。可如何减轻在自然分娩时的疼痛,解决那种最难以忍受的子宫口打开时撕裂状的疼痛,成了问题的关键。

作为一名麻醉医生,闵苏的目标就是要让孕妇的分娩过程得到镇痛,保证足够的宫缩力量,不延长产程,并且不会抑制胎儿呼吸。

闵苏开始重新考虑这种麻醉技术的改革。

她采用新型麻醉药物——罗哌卡因,调节和控制药物的浓度。这种药物是一种非常适合分娩镇痛的局部麻醉药,一方面能有效控制孕妇的分娩疼痛,另一方面又能让他们保持分娩用力的能力。并且提倡一启动分娩,就尽早选择使用分娩镇痛,用穿刺针向脊柱推注麻药。

穿刺置管完毕,会用这根细小的导管,连接电子镇痛泵和药袋,电子镇痛泵的另一端连接上一个按钮。如果孕妇自己感觉到疼痛难忍,按下这个按钮,补充麻药,减轻疼痛,这样病人就可以舒适的应对她的所有活动。

采用这种方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孕妇几乎感觉不到疼痛,宫缩的感觉几乎没有。她们还可以喝水,补充体力的消耗,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将孩子生下来。

闵苏发现和改进了的分娩镇痛的方法和理念,就麻醉和镇痛技术的个体化应用写下了新的一页。

一条细则

1996年,闵苏到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第二外科学习,医院给病人的人文关怀,麻醉医生对患者的心理关注,触动了她深层次思考。她第一次感到,麻醉医生除了术中镇痛,还应该围绕术前、术中、术后全过程关注和参与,做好每一个细节,从“心”开始,让病人快速康复。

在之前,闵苏不敢想,人们普遍认为麻醉也只是“打一针,睡一觉”的简单事儿,麻醉科医生被轻视为“麻师”,轮不到他们说话。可是,“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的警语,又形象地透露了麻醉医学的高风险性。

回国后的闵苏在不断思考,作为麻醉科医生,如何帮助病人快速康复?怎样让麻醉医生有话语权?

“多给病人温暖的眼神、关爱的话语、善意的举动,只要是源自灵魂深处的爱,都有助于病人快速康复。” 闵苏明白,只有病人满意,麻醉科医生说话才有分量。

为此,闵苏与同事们修定了“围手术期快速康复细则”:术前宣教,营养评估与支持,肺功能、心血管功能评估优化……;术中采用多种麻醉方式,微创技术,心血管、肺、脑、肝、体温等监测,呼吸管理、容量管理……术后镇痛管理、切口管理、营养管理等医疗措施的延续……

总之就是让麻醉科医生明晰细则,按“则”办事:手术前,要根据不同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和原先存在的疾病,选择不同的方案。手术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并及时进行调控。手术后,全程跟踪。

在实践中,闵苏认为:一个器官的病灶并非独立存在,它可能牵连到很多其他的脏器,需要多学科、各科室联合“唱戏”。

于是,闵苏四处宣讲、演示、展示,联合各科室、各学科、各省市“搭台唱戏”,推广围手术期快速康复项目,为病人服务。

2015年,助推围手术期病人快速康复的项目飞跃发展。重医附一院各科室陆续参与并成立多学科疼痛管理团队(PMDT)。在闵苏的带动下,各区县医院也加入其中,成立全国第一个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专科联盟。继之,广西、山西、四川等多个外省医院闻讯而动,要求加入。至此,由全国130多个医院加入多学科联动模式初步形成。

美国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协会主席Tong J Gan 教授评价说:“我震惊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在这里被接纳的速度与广度,这与团队协作、关注患者和领导力密不可分。我坚信重医附一院围手术期快速康复项目是其他医院效仿的楷模。”

目前,闵苏带领的麻醉科,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等多项殊荣,成为重庆市麻醉医学领域的领头雁,长江上游地区围术期危重症救治中心。连续18年麻醉死亡率累计低于1/45万的先进记录,让患者和家属认定闵苏就是他们的“平安符”。

一位58岁置换膝关节患者,得益于闵苏实施的围手术期快速康复项目,本需术后第二天才能下地,患者居然在手术结束后一个半小时顺利下地。脚落地的那一刻,所有在场的医生和患者都非常兴奋,患者情不自禁地挺起大拇指赞叹道,“局部没有疼痛,关节还有力量,你们的麻醉绝了!”

一张挂号单

一个人,给别人捧过一手甘泉,他便有了一生铭记的甜蜜。

一个人,给别人伸过一次援手,他便有了心灵中一道绚丽的彩虹。

对此,闵苏深有感悟。

2017年1月24日上午8点,在重医附一院的挂号窗口,蒋渝菁专门挂了一张疼痛科特需门诊闵苏医生的号。不为看病,为的是专程看一看闵医生。

37岁的蒋渝菁,某外贸公司负责人。因为长年颠倒工作时间、超负荷工作,身体机能下降,出现怕冷、全身疼痛等现象,久治不愈使她情绪低迷,曾几度失去生活的信心。

“医院这么多科室,我真不知道还有哪一个科没有看过,无奈之下,我随便选了疼痛科。”

蒋渝菁还记得,上次挂这个科室的号,是8年前。初见闵苏,一头黑色的短发,细腻白皙的面容,看起来很精神。脚上穿着一双有些老气的黑皮鞋,旧旧的黑色棉衣上罩着白大褂。挂着金边眼镜的小眼睛,一笑就会眯成一条缝,但很灿烂,很温暖。

蒋渝菁开门见山,疑惑地问,“你看得好不?我这病很严重,不行我就另换医生。”

面对疼痛,闵苏从不放弃。她伸出右手,托着蒋渝菁的手臂,扶着她在旁边的单人床上躺下,然后习惯性地摸了一下自己的装备:左上口袋的小电筒,右下口袋的听诊器,开始检查。

一番交流检查后,她迅速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一针见“血”:“你这是抑郁状态,问题的根子在于心,而不在于身。”蒋渝菁恍然大悟,难怪自己吃这么多药都不见效。

“面对鲜活的生命,我如履薄冰。医生一职,曾让我压力很大,遇到过低谷,但是我们必须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从事业聊到家庭,从亲情谈到友情,交流中,闵苏率真、耿直、随和的性格让蒋渝菁放下疑虑,很快交心。

之后,闵苏叮嘱蒋渝菁一定要注意自我调节,“早起,晨练,打太极、练瑜伽,每天保证两小时锻炼时间,心态放宽,多看正能量的书,营养跟上去,睡眠补起来……”

“全是温暖的告诫,没有拿一分钱的药。第二年,我的精神和身体都有很大好转。”说话间,蒋渝菁深深地吐了一口气,她似乎感受到新生活的一缕阳光从天幕上洒落,飞扬着,无边无际。

8年后蒋渝菁痊愈。

在老人王培金的记忆里,也有一张专程为看望闵苏的挂号单。

老人70有余,腿部长期肿痛,走路、浅蹲这种平常的行动,都无能为力。在家人的协助下,老人无意中挂了特需门诊闵苏的号。仔细检查后,闵苏开了医嘱,说到,“问题不大,吃点药,就有好转。关键是要买一双护膝,注意日常的保护,护膝在网上订购一副好质量的就行。最下端是我的电话,不懂的问我。”

“医院拿药二十三块钱,网上买护膝一百元,解决了困扰我十来年的膝关节问题。”说起闵苏,老人很是感激。

“以病人为中心!”这是闵苏一辈子的坚守,更是麻醉科的宗旨。不管是一年的善举、一瞬间的善行,都同样可贵,因为他们都托起了老百姓的健康梦。

一通电话

8月2日一早,因为没达到要求,闵苏中断了当天的病例讨论。

“心脏病、血管瘤,三个月安装三次支架,又要做腹主动脉瘤手术,这么危重的病例,怎么能没有影像图、没有心电图和详实数据?”

“没有病例的图像和数据,大家讨论时,脑海一片模糊,对你的成长、科室人员的进步都没有实际意义,必须中断。”因为着急科室学员的不细致,为了稳定一下情绪,她缓缓坐到秘书小龙推过来的凳子上,拿着电话继续讲解。

这是她在N次病例讨论中的第N次要求,病例讨论一定要有完整的资料,包括图像、数据、诊断、讨论时才有针对性、才知其原因、明其结果、获取经验、改进措施、求其疗效。不符合的一律停止,重新整理后方可讨论。

“病例讨论很重要。”闵苏给身后的医生们讲了一个故事。十年前,麻醉科,第246次病例讨论。那是一位脸部、身体及四肢长满100多个脂肪瘤的罕见病例,因颈部、四肢长满瘤子,让人一下联想到“大力水手”。通过看图像,比照数据,讨论分析,最后记下这样一条经验:事先评估,术中采用保留病人自己呼吸,维持一定意识的麻醉方式,进行气管插管。得益于这样的病例讨论经验,今年又一位情况较为严重的脂肪瘤患者成功获救,并迅速康复。

“以病人为中心,就要时刻为病人着想,包括从严要求科室人员。”这也是闵苏的一贯作风。

两年多前,闵苏接到一通电话。一位硕士研究生的母亲迫切央求,千万不能接纳正在攻读某专业硕士的儿子考读麻醉专业博士,理由只有一个,麻醉医生在社会上不受待见。

“这么直接,你不怕得罪我?”闵苏开了个玩笑。爽朗且有张力的笑声,让母亲的话语变得平和。

“儿子就认定你,说什么也没用,只有你亲自回绝他,我儿子才有希望。”

闵苏的心有一丝刺痛,但她知道,“收不收他做学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在哪个领域救治更多的病人!”

母亲央求的电话再也没有打来,儿子也继续他原来的专业。

这样的电话,闵苏不止接到一次。每次回复,她都很淡定,也很坚定。“未来的学子们,虽在不同的领域,发出不同的光亮,但只要能汇聚成一样的光芒,照耀世界,温暖人心,足矣。”

人,是自己内心的镜子。一百个观众心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麻醉科医生心中,有一百个闵苏。

我问麻醉科的小伙伴们:“你觉得闵苏像什么?”

电话那头——

邹磊说,像曼陀罗。气质优雅,“迷”惑每个身边的人充满奋斗的力量。

杜洵松说,像听诊器。不可或缺,紧贴心田,传承不衰。

任力说,像丙泊酚。纯洁正直,雷厉风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麻醉人。

王彬说,像监护仪。敏锐,安全,有保障。

李尚坤说,像暖风机。时时刻刻、又默默地关爱病人,暖身又暖心。

罗洁说,像肾上腺素。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

总之,在重医附一院,麻醉科的医者以各自的理解追随着闵苏,五彩斑斓,生机勃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