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临床治疗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然而这样的难题正被重庆科研团队逐渐攻破,这背后的科研带头人正是现任重庆大学药学院院长、海外高层次专家贺耘教授,他领导参与了数十项创新药物研发项目。在贺耘的带领下,重庆科研团队目前针对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已经有了重大进展,有望在未来的2-3年进入市场。
贺耘 记者 谈书 摄
新型抗生素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去年,贺耘教授及其团队研发出新型抗生素,对灭杀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超级病菌MRSA都有很好的效果,这一科研成果也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这项研究成果算是‘绿色抗生素’项目的其中一个子课题。”贺耘谈到,“绿色抗生素”项目主要就是开发新型抗生素来应对病菌耐药性的挑战,该项目已经通过了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的专项评审。
“全球范围内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一直比较严重,从目前我们的成果来看,在国际上也应该算是走在前列的。”他解释,通俗一点来讲,同普通抗生素相比,“绿色抗生素”几乎不会产生耐药性,或者说产生的速度非常慢。最重要的是,未来2-3年内,其研究成果就能进入市场。
除了进行抗生素的创新药物研究之外,贺耘在抗癌、抗病毒、糖尿病、代谢病等创新药物研究中也取得一系列成果。
回国促进产学研合作
贺耘,出生在重庆大足,从西南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上世纪90年代就去到美国留学,并在加利福尼亚州斯克锐普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他加入重庆大学新成立的创新药物中心,参与创建了重庆大学药学院。事实上,在回重庆之前,他先后在上海和北京的国际知名药企担任过要职,并积累了从事新药研发和高层科研管理的丰富经验。
为何放弃高薪职位回到重庆发展?贺耘认为是很多“契机”促成了这个决定。
时任重庆大学理学部主任的吴云东院士和校长林建华找到贺耘,“和我商量到重庆大学建设新药研发平台的问题。”他坦言,自己当时想回重庆的愿望也很强烈,除了家乡情结,还有两点——重庆的生物医药基础好;同时市场潜力大。“重庆是全国五大老医药工业基地之一,化学药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积累。”
在他看来,创新药物的研发,相对于企业更多的资源还是集中在高校院所里面,包括人才硬件等条件更加成熟,“我当时很希望通过把院所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一些创新药物的研究。”贺耘讲到,虽然企业的研发能力不及高校,但是生产还得靠企业,所以希望将高校成果与企业打通,进行一个研发转化。因此,他最终加入重庆大学的创新药物中心,并参与成立了重庆大学药学院,担任首任院长。
为了进一步促进成果转化,贺耘在参与创建重庆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和药学院的同时,搭建了“药物先进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天然产物全合成与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庆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新药设计与筛选平台”、“国际高端药物技术转化平台”等多个研发平台,还成功培养了两名国家优秀青年学者,和一位“万人计划”的青年拔尖人才。
创新氛围吸引更多科研人才
为何现在会吸引这么多海内外英才加盟重庆、融入重庆、圆梦重庆?“从待遇来看,高层次人才的待遇和国外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即使是‘中坚’年轻人,收入也是相当不错的。”他称,现在重庆大学引进博士的力度很大,年薪基本都开到三四十万,首先在收入上就有了保证。另一方面,在科研配套的支持上很给力,要场地给场地,要设备给设备,“像我们现在用于研究的设备在国际上都算是非常先进的。”
“我认为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重庆整个创新氛围越来越好,这也是吸引越来越多人才愿意来的‘内功’。”在贺耘看来,前几年大家挂在嘴边的还是“仿制药”,如今说得最多的已经是“创新药”了,“创新就是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还要走在别人前头。”
人物档案
贺耘:海外高层次专家,长期从事抗癌、抗病毒、糖尿病、代谢病及炎症创新药物研究工作,领导参与了数十项创新药物研发项目,曾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外专局、国家发改委等科技项目10项,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谈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