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消息,12日,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中国金融》杂志撰文称,金融业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新型网络为基础,统筹构建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金融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深刻认识新时代金融信息化形势与挑战
文章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业应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大数字金融发展的步伐。
发展循环新要求。科技创新是构建“内循环”的根本动力,自主可控是打造“内循环”的关键,高水平开放是落实“双循环”格局的迫切需要。一是发展“内循环”要求金融体系强化支持。金融业应积极应用新兴技术,畅通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沟通渠道,扩大金融服务普惠性,助力中小微企业等更便利地接入国内资金融通的“内循环”,依靠创新驱动推进内涵型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发展“内循环”要求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发展良性循环。金融业应聚焦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等硬科技,紧抓新基建发展机遇,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实际应用和产业化,完善优化自主创新产业链条。三是发展“双循环”要求金融业实施高水平开放。金融业应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发展,支持全球有效配置资源,管理和对冲金融市场风险,合法合规进行跨境数据流动,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支持。
数字经济新需求。如同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数字经济是肌体,数字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一是数字经济需要数字金融支持经济布局和结构优化。数字金融应及时发现有关领域的痛点和堵点,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二是数字经济需要多元化数字金融服务。数字金融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提供与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相适应、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服务,以金融大数据为基础,将金融服务与经济运行有效链接,提供场景化、个性化、智能化的高效金融服务。三是数字经济需要风险可控的数字金融服务。数字经济促使不同业务相互关联渗透,使金融风险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隐蔽性更高,为此,数字金融应全面提升金融风险管理的科学性、精准性、预见性。
网络安全新挑战。中国正在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确保金融网络安全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任务。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对我国网络安全提出严峻挑战。一是外部形势方面,中美关系复杂严峻,信息技术供应链安全存在巨大风险,极端情况下将严重影响我国金融网络和信息系统稳定运行。二是技术发展方面,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传统技术风险挑战之上,还带来数据安全治理复杂度增高、新兴技术成熟度不够、非理性使用新技术等诸多新型风险。
科技治理新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要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对照新要求,金融业应加快推进金融科技治理现代化。一是应积极完善金融法律和监管规章制度,优化行业管理协同机制。二是应发挥金融标准的基础性制度作用,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的规划和标准的对接。三是应主动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新环境变化,加强金融科技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开启金融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文章指出,金融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密围绕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齐心协力绘制“基础设施更先进、金融服务更普惠、核心技术更可控、网络安全更可靠、科技治理更现代”的金融信息化新蓝图,推动金融信息化工作加速迈向全面互联、协同创新的新阶段,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基础设施更先进。金融业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新型网络为基础,统筹构建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金融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在算力方面。充分发挥超级计算、边缘计算、高性能芯片等技术优势,提升基础设施并发处理能力,满足数字金融瞬时高并发、大流量业务对计算资源的需求。二是在算法方面。开展算法规则库的前瞻研究布局,打造高效敏捷、深度交互的智能中台,支撑构建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慧金融生态。三是在存储方面。探索与数字经济相适应、与金融安全要求相匹配的数据存储方案,稳步推动分布式数据库金融应用,实现基础设施数据高效存储和弹性扩展。四是在网络方面。运用现代通信技术打造数字金融“高速公路”,构建技术先进、数据广聚、服务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提升业务承载能力和交易流转效率。
金融服务更普惠。坚持科技驱动与创新引领,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优化经营模式、再造业务流程、丰富产品供给,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满意度。一是释放数据要素倍增作用。充分发挥数据在金融业价值链流转中对人才、资本等要素的乘数效应,加强跨行业、跨部门数据整合利用,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度。二是发挥人工智能“头雁效应”。加强认知计算、群体智能、智能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研究,构建多元化、差异化的智能算法模型,创新全流程智慧金融模式。三是借力新兴网络触达优势。运用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技术高通量、低延时、广覆盖的优势提升金融业务效率,利用5G技术打造金融服务新模式,探索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的数字金融服务新体验。四是深挖区块链的信任价值。发挥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可追溯、防篡改、聚共识等优势,推动“信息网络”向“信任网络”变迁,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
核心技术更可控。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金融信息化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理论瓶颈,加大核心芯片、操作系统、量子通信等底层技术金融应用的前瞻性与战略性研究攻关,抢占信息化发展制高点。二是坚持需求引领。将科技创新与国家需要、人民期盼、市场诉求紧密结合,从真实金融场景出发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商业化运营的科技产品,做好科技选型与融合应用,打造信息技术金融应用的“中国方案”。三是坚持产用协同。深化金融信息化产学研用对接合作,搭建一批专业化的金融核心技术创新合作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形成产业各方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良性生态。四是坚持包容开放。加强金融信息化技术应用国际交流合作,将国外前沿技术“引进来”与国内先进技术“走出去”并重,服务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助力全球金融信息化发展。
网络安全更可靠。一是强化金融网络安全顶层设计。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出台金融网络安全、金融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等规章,制定金融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规范,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金融网络安全制度体系。二是筑牢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加强金融网络安全政策、技术、形势等研究,打造金融网络安全管理专业团队,深入开展网络安全攻防对抗演练,建设跨行业、全局性安全态势感知与信息共享平台,构建金融网络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三是加强数据资源安全保护。规范金融数据全生命周期分级分类安全管理,重点针对海量数据存储、跨境数据流动、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建立长效安全防护机制,严防金融数据资源泄露、篡改与不当使用。四是提升业务连续保障水平。健全IT运维一体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搭建金融级云灾备平台,构建异地多活超融合数据中心,持续推动重要业务系统分布式架构改造,保障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科技治理更现代。一是在数字化监管方面。加强监管科技应用,搭建多层次、系统化的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监管规则形式化处理、数字化转译和程序化服务,提升监管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二是在金融标准化方面。优化全国金融标准化工作机制,统筹金融行业标准归口管理,积极将金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纳入法律和政策体系,大力发展金融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增强金融业标准的权威性、约束力和规范引领作用。同时,推动全球法人识别编码、唯一产品识别编码、唯一交易识别编码、关键数据要素等国际标准在中国全面应用实施,丰富金融产品与服务标准供给,构建与乡村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未来金融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三是在新技术应用风险管理方面。坚持技术中性原则,全面推广国家统一推行的金融科技认证机制,加强新技术金融应用评估与备案管理,防范因科技产品缺陷引发的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四是在人才队伍方面。建立健全与金融市场相适应、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励和发展人才的薪酬和考核制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造就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新型复合型人才队伍。
原标题:央行范一飞:利用5G打造金融服务新模式 深挖区块链信任价值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