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论场 > 正文
今日评论速览 | “520”快到了,表白被拒怎么办?
2022-05-19 10:28:15 来源:上游新闻

5月19日国内主流媒体观点聚合:

“520”快到了,表白被拒怎么办?

把5月20日包装成“520”(我爱你)的爱情节日,充满了网络时代的气息。借助社会氛围,给青年男女一个表达爱意的机会。问题是,表白被拒怎么办。对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提出了专业建议,你可以继续喜欢对方,但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避免自我给药。第二,让自己变得更加快乐和丰富。

表白被拒,是两个人之间的行为,我们往往关注被拒一方该怎么办,其实拒绝一方也需要学习。性与性别研究专家方刚博士在书中表示,想拒绝一份求爱,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时间、场合,既能清晰地表达拒绝,又不至于让对方受到伤害。比如对方用邮件,可能是因为没有勇气直接面对,那你也不妨用邮件回复;如果对方在公开场合大张旗鼓地表白,那你也大可公开地拒绝。拒绝求爱是权力,但也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坚定地说“不”,同时真诚地说“谢谢”。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有两个基于科学研究的数据:在100万人里,至少有6000人可以成为你的理想伴侣;而你和你的另一半之间,最多只隔一个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夫妻是通过一个人介绍认识或者干脆自己认识的原因。中国青年报评论认为,在这草长莺飞的日子里,表白被拒怕什么,心理学统计表明,分手对心理的伤害最多持续3个月。快,你过来,我有场恋爱想跟你谈一下!

没必要对中年“考证热”过度“美颜”

近年来,职场中年人“考证热”兴起。观察中年人的“考证热”,拎清背后的驱动逻辑,才能“精准诊断”“开对药方”。一则,无论是真焦虑还是假焦虑,利益驱动才是刚需。如果考证对求职或者稳固岗位一点用处也没有,单纯的精神追求何必靠证书来安抚?二则,中年“考证热”其实也不是培训产业蛊惑出来的。“北大核物理博士在街道办当城管”“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创纪录地达到1076万”“2022年4月16-24岁青年人的失业率达18.2%”……当这些如假包换的消息扑面而来,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员工,能不“心有戚戚焉”?那么,除了奔赴“考证热”,还有特别好的选择吗?

成年人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容易”二字。中年人是最不会亦不敢“躺平”的族群。有人是为拓展职业空间,有人是为提升继续教育,但更多的,还是为了柴米油盐的生计。这当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也没必要用高处不胜寒的道理来“美颜”。诗人说,“你可以不屠龙,但不可以不磨剑”。只是,中年终究不是倚天屠龙的少年,他们对“证书”这类物事的忽然热衷,总不能硬说是他们又有了仗剑天涯的迷梦。深圳特区报评论认为,是的,没必要对中年“考证热”过度“美颜”。承认这一点,也许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对中年人温和一点、实诚一点、体恤一点。

用好“宅流量” 警惕“宅陷阱”

当前,生活线上化趋势越发明显,“宅”成为很多人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宅经济”发展层次不断演变。在这种“需求与满足”的博弈中,直播、视频、在线协同工作等大流量应用场景早就迈开了迭代创新的步伐。在线协同工作软件、校园慕课平台、各类直播App均有不同程度创新;明星VR演唱会、心理健康“云课堂”成为很多人居家休闲娱乐的选择。凡此种种,证明“宅流量”的火爆并非偶然,也再次说明环境变化虽然会带来流量变局,但局部创新才是主流。

值得警惕的是,当“宅流量”让传播与营销更具针对性的同时,一些社会新闻事件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诸多问题。譬如,智能传播时代身体与人机的关系、社交媒体“信息茧房”效应对个体的影响、大视频时代网络直播的边界与责任、用户信息与商业伦理、算法的负效应与算法治理、老年与儿童在数字鸿沟中的解决方案等。疫情总会过去,随着生活状态回归正常,“宅流量”的增速将不可避免地放缓,那时,“居家”与“互联”的关系又将如何?

光明日报评论认为,更应深思的是,在疫情这一特殊时期,一间房也许会成为一座孤岛。但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的有效隔离是以社会的高度连接为前提的。当城市的流动变得平缓,当集体性的生活被远程化、分布式、个体性的模式所取代,我们又能否在重新焕发生机的“老环境”中,走出一己之隅?

“结婚证不能证明婚姻关系”?关键要把道理讲清楚

近日,吉林白山一名女子带着结婚证、户口簿、身份证,到当地某银行查询亡夫的账户余额时,被工作人员告知结婚证不能证明婚姻关系,建议其到街道出具关系证明或更换户口簿。随后,涉事银行回应,当户口簿存在涂改痕迹时,仅凭结婚证不足以证明婚姻关系。

从维护用户权益和隐私的角度看,要求办事群众提供更有说服力的关系证明,是谨慎、负责的态度。问题是,要把道理说清楚,不能让群众自己消化或者在不了了之中加深误解。

很多时候,办事群众不了解某些专业领域的内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讲道理、不听解释。一方面,有关机构、单位要尽到告知义务,另一方面,解释一件事情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仅仅因为态度不好或者语焉不详而引发争议、消耗信任,并不值当。在“奇葩证明”引发普遍反感的现实语境下,不充分的沟通更会加剧误会和撕裂感,这不仅容易误伤办事群众,而且会影响相关工作的质效、有关方面的形象与口碑。

中工网-工人日报评论认为,谨慎负责是好事,但谨慎负责与贴心服务不是单选题。希望以上述新闻为契机,公众可以明白,有时候一些证件的效力与使用情况,真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某些看似不可理解的证明未必是“奇葩证明”。对于有关方面而言,让办事群众对相关证明事项听明白、理解透,也是对其“放管服”改革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考验。

基层“挂牌风”“发帽风”要不得

矛盾调解员、基层网格员、法制宣传员、信息排查员、治安巡查员、防火护林员、禁烧协理员……记者调研发现,继“一个村委百块牌,仨俩干部撑场面”的“挂牌风”之后,一些地方又兴起了“乡村涌进各大员,人少帽多分不完”的“发帽风”。

人手少、帽子多,责任大、落实难,一些村干部白天是法制宣传员,晚上是治安巡查员,农闲时是防火护林员,农忙时又成禁烧协理员。帽子满天乱飞,干部分身乏术,岗位形同虚设,基层苦不堪言。哪个部门下来检查,村干部就摇身一变成为哪个部门的“跑腿员”。在某些地方领导眼中,“帽子”发下去,名单报上来,就成了共建共享、精细治理、延伸服务。若再开发个网络平台,就成了云上服务、智慧管理、精准治理。效果究竟如何?不少村干部说,“帽多压身”、分身乏术,导致形式主义的虚活不能不干,群众实事无暇顾及。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认为,基层干部期盼少发帽子,少堆责任,多帮解套子,多帮破难题。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须在“减负、免责、强权、赋能”上做文章,把有限的资源花在“刀刃”上,要真抓实干、画龙点睛,切忌虚头巴脑、画蛇添足。

上游新闻评论部综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