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40周年 回访作者胡福明
05-11 09:28:12 来源: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消息,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踏着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轨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寻访到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记录他们的回忆、思考和展望。今天,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40周年纪念日,中国之声从今天起推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见证》

胡福明

1935年7月出生于江苏无锡,是1978年《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作为一名南京大学哲学系的普通学者,他的文章引发空前共鸣、开启了一个时代思想解放的闸门。

在光明日报社的社史展厅内,珍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7张改样。如今报纸已经泛黄,但上面被红笔圈圈改改过的痕迹依然清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7张报纸改样

(光明日报社供图)

这篇拉开了中国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序幕的评论员文章全文6200多字,发表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至今40年整。

文章的主要作者胡福明已83岁高龄,却依旧秉承着“先实践再发言”的原则,每天坚持学习、读报。《人民日报》、《扬子晚报》整齐地摞在书桌一角,旁边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则早已被翻烂。胡福明说,“只要活着还能思考,就会一直思考下去”,一如四十年前那样。

胡福明的书桌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心‘国家要往何处走’这个话题的?”

胡福明:“这个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下子明白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时,我产生了怀疑。一亩地打五六百斤稻子已经是高产了,怎么可能一亩地几千斤、几万斤的稻子?这是胡说,是骗人的,假的。我认为党已经离开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把浑身能量都放进去了”

1977年,整个中国沉浸在粉碎“四人帮”的喜悦中,全国上下渴望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然而左倾思维依旧占据主流,2月中央提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那么毛主席发动的文革呢?也不能否定?

时年42岁的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为此先后在南大学报上发表了《评张春桥的<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等四篇文章:

胡福明:“我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我能做什么呢?我又没有权力啊,我唯一能用的就是这支笔。用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道理,去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我能使用的只有这个武器。”

记者:“这是您当时唯一的武器,但它也是危险的。”

胡福明:“当然是危险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党、人民已经觉醒了。中国已经到了一个伟大历史的转折关头。”

“两个凡是”是全面拨乱反正的主要障碍,必须从根本上打破。但胡福明认为,“不能简单地批它,必须提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观点和它对立。只要守住马克思主义阵地,就能驳倒它”。1977年夏天,胡福明在医院陪护妻子的过程中,完成了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写作。

记者:“您写这篇(文章)是花了最大力气去准备和写作?”

胡福明:“对,可以说是把浑身能量都放进去了(笑)。晚上我去陪护就在走廊里拿几张凳子,在楼灯下面把马恩选集一二三四卷、列宁选集一二三四卷、毛泽东选集四卷一批一批带过去,靠着灯光查关于真理标准的语录。查出来几十条,然后在凳子上搞提纲。趴在凳子上,坐在地上的,就这么干了……十四五天吧。”

文章写好后,胡福明把它寄给了《光明日报》:“考虑到影响问题,我要寄给全国性的报刊。这时我想到了王强华,他是《光明日报》哲学组组长。我们有一面之交,我就寄给了光明日报。”


王强华1978年1月19日给胡福明的信

(图自新华网)

一个人的勇气变成了一群人的执着

从文章寄到北京开始,一个人的勇气变成了一群人的执着。除了王强华,《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理论部主任马沛文以及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孙长江都加入到了稿件的研究和修改中。胡福明本人后来也到了北京,在报社住了20多天。一篇六千字的文章,前前后后,定稿历时8个月。

1978年4月13日晚谈实践检验问题的讨论记录

(光明日报社供图)

记者:“杨西光调整了一下标题。”

胡福明:“对,调整标题增加了唯一两个字。毛主席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发挥。”

记者:“他还调了一下作者。”

胡福明:“嗯,杨西光说,你不是我们特约评论员,你是自己投稿投来的。但是从现在开始,我就聘请你为光明日报的特约评论员。我完全赞成。”

杨西光在光明日报社工作期间的办公桌

(光明日报社供图)

1978年5月11日,署名为“本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平静的神州大地仿佛响起了一声惊雷,全国范围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思想解放的号角就此吹响。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邓小平为光明日报社十周年题词

最好的文章是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文章

改革开放40年,一代代领导人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一扇扇“智慧之门”。胡福明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由一系列的解放思想、一系列的探索、一系列的总结积累构成的。

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记者:“这是您作为一个学者很骄傲的事情么?”

胡福明:“我觉得是我应该做的事情。解释真理、修正错误,这是一个学者(应该做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是一个理论工作者,一个党的工作者所必须做的。”

记者:“当时如果不是您写出来,也早晚有人会写出这篇文章么?”

胡福明:“对,早晚会有人写。”

记者:“这篇文章从学术理论上来讲,并不是最高的。”

胡福明:“文章水平高的标准是什么?社会科学最好的文章,就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文章。”

记者:“解决现实问题的文章。”

胡福明:“没错!”

胡福明接受中国之声记者采访,他家中挂着一幅北京大学南京校友会赠送的书法作品,上面写着“改革开放思想先锋,德高望重杰出校友”

见证者说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普通的理论工作者。这40年我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新胜利,中国富起来了,中国马上要强起来了。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中华民族真的走向了伟大的复兴。”

——胡福明

原标题:胡福明:最好的文章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文章|见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