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松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为病人治疗。(受访者供图)
重庆日报消息,张劲松实在走不动了,靠在楼梯扶手上不停喘息。
高烧、全身肌肉酸痛、头痛、双目胀痛……作为医生,他知道,自己正处于登革热的危险期,如果不卧床休息,可能会出现危及生命的急性出血。但作为中国援巴布亚新几内亚(以下简称“巴新”)医疗队队长,他必须尽快爬上楼梯,为楼上同样染病的队友们输液……
3月11日晚,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寻找最美医生颁奖典礼上,这样的画面,让重医附一院承派的第七批援巴新医疗队队长张劲松成为了焦点。在他身上,还有什么样的故事?
为当地培养口腔医疗团队
受国家卫计委委托,自2002年起,重庆独立承担起中国援巴新医疗队派遣任务,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向南太平洋地区派出援外医疗队。
也就是那一年,张劲松第一次来到巴新首都的莫港医院。初到巴新的他却被当地的医疗状况震惊:当地口腔癌高发,人们口腔保健意识较差,当时巴新甚至没有一个口腔颌面外科的专科医生。
“这里的口腔医疗明明是刚需,但基础却几乎为零。”张劲松暗暗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在莫港医院建立口腔专科,培养属于巴新自己的口腔外科医生,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口腔专科医疗队伍。
很快,他接诊了一名19岁的女大学生,牙齿偏颌15年,经过断断续续的牵引治疗,效果并不好。张劲松接诊后,先给女孩进行了常规治疗,但患者的异常表现却让他疑惑,他判断这是女孩的癔症。随即,他取除了患者口腔内的牵引装置,并耐心地给予她心理辅导,女孩的异常症状开始慢慢减轻,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判断。
2周后,女孩康复了,这次治疗也让张劲松在莫港医院小有名气,成为一名能治病又能治“心”的全能医生。
为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团队,张劲松开始着重培养阿派欧(Dr.Apaio),阿派欧是巴新第一个攻读口腔外科硕士学位的医生,毕业后将成为巴新的第一个口腔外科医生。从口腔解剖知识到系统理论、诊疗、查房,张劲松手把手毫无保留地教阿派欧。2年后援外结束时,莫港医院的口腔颌面外科团队已具雏形,阿派欧也成长为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
在机场送别时,比张劲松还大几岁的阿派欧,当着所有人的面流下惜别的泪水。
第二次援外直面登革热疫情
时隔13年,张劲松又一次踏上了巴新的土地。这一次,他成为了第七批援巴新医疗队队长,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地的登革热疫情给他们来了一个“下马威”。
巴新是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登革热、伤寒等五大疫病的流行区。两种不同类型的登革热病毒夹杂传播,导致巴新的登革热发病率奇高。
每个工作日的早上7时45分,当地医院都会派出一辆所有玻璃窗都罩上铁丝网的面包车,接医疗队的工作人员上班。下午4时,医疗队的大夫们返回驻地,开始一天的第二部分工作——在驻地为当地中资机构人员和华人华侨看病。
但在驻地诊治传染病患者,却潜伏着致命的危险:各种患者登门,给医疗队驻地的蚊子提供了毒源。
2016年5月6日,医疗队副队长、骨科专家何盛江首先感染登革热病倒了;同一日,肿瘤内科医师邓红彬也中招了;到晚上8点,张劲松也出现感染症状……
怎么办?“健康的大夫继续上班出诊,患病队员则互相照顾。”这是张劲松经给医疗队下的硬任务。
为了照顾队员,发高烧的张劲松准备了输液瓶,要上楼去给患病队友输液,但短短的十八级楼梯,他攀爬起来却异常费力……10人的医疗队,先后病倒7人,未感染的3名医生一直坚持在当地医院完成援外任务。张劲松也在身体初步恢复后第一时间回到了工作岗位。
两个理由让他两次去巴新
“整个医疗队大多数医生家里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巴新的艰苦环境也给医疗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安全我们休息日基本都是待在驻地。”张劲松说。
但这并不影响援外医疗队的工作热情,在张劲松的带领下,巴新方面的医生主动找到中国医生指导、会诊成了新常态。针对外科医师在早会上发言少的情况,他积极鼓励外科医师参与发言,改变中国外科医生只会做、不会讲的被动形象,提升中国医生的国际形象,也加深了医生之间的友谊。在两年的援外时间里,张劲松还多次组织医疗队外出为当地民众义诊,为偏远地区的巴新人民送医送药。
2017年4月,当张劲松完成延期援外留守任务回国时,有人问他为什么两次都要到艰苦的地方去支援?他笑着说:“第一,巴新是个口腔癌高发的国家,作为一名医生,我想为当地的人民做点事;第二,我想向世界展现中国医疗的实力和中国医生无所畏惧、救死扶伤的精神!”
重庆日报记者 李珩
原标题:
最美医生、重医附一院承派第七批援巴布亚新几内亚医疗队队长张劲松——感染登革热时他还在为患病队友输液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