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消息,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是我国成立的第二个国家级大宗能源商品交易中心。成立伊始,重庆交易中心明确目标:做油气改革的先锋,通过交易平台发挥市场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引导石油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实现多个交易品种的上线交易,发展交易会员超过1400家,并建立起天然气常态化交易机制。
在渝建交易中心恰逢其时
去年1月12日,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挂牌成立,这是继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之后,我国成立的第二个国家级大宗能源商品交易中心;同年12月20日,交易中心取得开业批复;今年4月26日首次完成管道天然气交易,5月17日首次完成液化天然气交易,9月28日首次完成境外天然气交易……目前,重庆交易中心发展交易会员超过1400家,建立起天然气常态化交易机制。
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为何落户重庆?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张博闻认为,重庆是集天然气生产地、消费地、管网枢纽地、金融高地的“四地合一”地区,建设国家级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具备有利条件。
张博闻介绍,能源市场化改革迫近,急需全国性的交易中心。除上海外,其他天然气或油气交易所普遍存在规模小、交易品种少、参与方不多的状况,距形成国家级天然气交易中心还有不小差距。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成立后,从空间格局和交易产品上来看,与上海交易中心恰好形成“一东一西,相互支撑,错位发展”之势。
如今,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稳步前行。中心通过交易平台发挥市场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功能,帮助实体经济不断增强抵御市场波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成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把能源大数据用起来
作为交易中心,促成供需双方“联姻”是重要的工作内容。要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就需要大数据支撑。
以天然气交易为例,既要配合国家中长期能源安全战略,又要与下游工业、民用、发电和商业等消费领域规划相匹配,还要兼顾管道、储气库、接收站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遇到短期煤改气、冬季调峰等特殊时期,还要有相应的调节举措。如果能充分借助大数据资源,就可以实时监测上下游、季节转变的供需变化,及时解决相应问题。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天然气供需数据比较零散,没有整合起来,掌握在供需双方手上的能源大数据不能共享,只能“各睡各的觉”。
瞄准短板,重庆交易中心在大数据运用上不断探索。目前,中心已启动能源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通过整合国内外能源行业信息资源,从能源投资、勘探、生产、进口、储存、消费等多个方面,展示能源行业发展状况,为政府宏观决策、产业规划、供需调配提供资讯服务。
今年首届智博会上,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获国家信息中心授权建立“国家信息中心能源大数据中心”。利用这个“国家队”数据资源优势,重庆交易中心将为发挥大数据在能源行业宏观调控、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作用提供更多支撑。
全国首创“升贴水交易法”
以往,管道天然气定价主要采取基准门站价计价的方式,国家通过建立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制定各省(区、市)天然气基准门站价。但由于受到运输距离、气源多元化、季节等因素影响,门站价不能完全反映客观环境变化,不一定能准确传导价格信号。
以天然气定价为例,供应商负责天然气生产和运输,并采取捆绑式销售。在传统“门站价”制度下,供应商按照分省分区域销售,终端用户议价能力较低,成交价格与企业的生产成本、用户承受力不直接相关。
为了让交易更灵活,重庆交易中心创新设计了“门站价升贴水交易”,即用户在“基准门站价”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承受能力对溢价或折价数值进行申报。这种交易规则可使不同省区用户跨省进行同场交易,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实现供需双方对接、发现市场价格。“升贴水交易法”是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首创,全国独此一家。
在交易方式上,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推出了挂牌交易、竞价交易和协议交易等多种方式,都通过电子交易系统进行,信息对所有会员公平开放。电子交易系统可以聚集海量参与者,供应方和需求方公平参与,从而打破了区域界限,把分散的资源和市场连接起来,使油气资源得到更加有效配置。
重庆日报记者 崔曜
原标题:做油气改革的先锋——看全国第二家油气交易中心落户重庆后的创新举措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