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共和国记忆⑨丨中国冬奥首金得主杨杨:希望北京冬奥会是一届“走心”的奥运会
04-03 14:40:53 来源:上游新闻

att_1613407_副本.jpg

△杨扬。上游新闻记者 蒋艳 摄

人物档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冬奥首金得主杨扬,被称为“冰雪女王”。1975年8月24日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前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整个运动生涯里,杨扬一共获得过59个世界冠军,是获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运动员。

2006年8月17日,杨扬在北京举行了退役仪式。现任全国青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

事件回放:

2002年2月,杨扬参加了在美国盐湖城举行的第十九届冬奥会。2月16日,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她一路领先,最终以44秒187的成绩问鼎冠军,实现了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

从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至今,刚好是40年。中国在冬奥会上从无缘奖牌到夺得首金,再到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一本中国体育健儿的“奋斗史”。

u=1979116327,4137704267&fm=173&app=49&f=JPEG.jpg

被喻为“冰雪女王”的杨扬,曾为新中国夺得冬奥会首金。这位驰骋冰场的女将,离开冰场依然美丽,全心投入到冰雪运动事业中。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杨扬也格外受到媒体关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实现全项目参赛,冰上项目上台阶、雪上项目有突破,取得我国冬奥会参赛史上最好成绩。

在去年的“委员通道”上,作为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委员会主席的杨扬说,希望把北京冬奥会办成“走心”的冬奥会,实现申办时提出“让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让老百姓真正爱上冰雪运动。

今年再见到杨扬,是在全国两会的小组讨论现场。直爽干练,回答记者问题时,常常露出标志性的微笑,慢慢讲述起十几年前夺得首金的点点滴滴,以及新中国走过的40年奥运历史,并承诺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一个能“留住记忆”的冬奥会。

e1fe9925bc315c602a2fb1e47cb156174954770c.jpeg

冬奥会的历史比夏季奥运会更长

“冬季项目在新中国的奥运历史上,比夏季奥运会历史还要长”,杨扬梳理起了这段历史,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名称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第二年,我们第一次派出代表团就是参加的冬奥会。”

1980年2月13日至24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第十三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参加冬季奥运会,那届比赛,中国队共派出28名男女运动员,但无一人进前六名。

从首次参加冬奥会,到夺得冬奥会首金,其间通过运动健儿的努力,中国代表队也多次获得奖牌。

如198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第15届冬季奥运会,中国运动员李琰在女子短道速滑表演赛中获1000米金牌和500米、1500米铜牌;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第16届冬季奥运会,中国选手获得3枚银牌,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实现奖牌“零的突破”;第17届冬奥会,中国队最终以一银两铜3枚奖牌的成绩,排在奖牌榜的第19位。

直到1998年第18届日本长野冬奥会之后,中国代表团成绩开始大幅提升。

2018012415355750549.jpg

中国短道速滑的“四朵金花”

“1980年首次参加冬奥会时,中国代表团获得的最好成绩是速滑第16名,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杨扬说,“但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规划,要为国家实现金牌零的突破。2002年,我有幸能够实现这样一个愿望。”

1988年,杨扬进入哈尔滨体育运动学校,练习短道速滑。1995年,杨扬由黑龙江省队进入国家队。

那是中国短道速滑的美好年代,杨扬、杨阳、孙丹丹、王春露当时被称作是“四朵金花”。

但是,长野冬奥会虽然获得6银2铜8枚奖牌,但再次与金牌失之交臂。让这几个无比憧憬冬奥金牌的女孩憋着一口气,小杨阳拿到3枚银牌,成绩最好,而杨扬反而成绩最差。

长野归来,杨扬甚至萌生了退役的念头。杨扬去了一趟澳大利亚,也正是这一次走出国门的经历,开阔了视野,也为她日后转型走向国际舞台打开了心门。回来后,她决心再拼一把。

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之前,杨扬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儿扭转了自己在短道队的不利位置,从长野成绩最不好的选手成为了队伍中的“大姐大”,世界杯、全运会、冬运会、都成了她一次次一马当先的舞台。

u=110142914,836924738&fm=173&app=25&f=JPEG.jpg

国际滑联秘书长带她触摸领奖台

虽然已经过去了17年,可每当回忆起美国盐湖城那惊心动魄的比赛,杨扬仍然觉得历历在目。

“我参加了三届冬奥会,1998年我们与金牌擦肩而过,到了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是我运动生涯的顶峰。加上我当时几乎是唯一一个有冲金机会的运动员,各方面都很关注,赛前压力非常大”,杨扬说。

女子1500米是首先决出金牌的短道速滑项目,这是杨扬的强项,她在世锦赛上多次夺得金牌,代表团对她抱有很高期望。或许是夺金包袱过重,决赛中杨扬发挥得大失水准,竟然未能跻身前三名。

“我在1500米的强项上失利了以后,500米的比赛就变得压力更大了”,杨扬说到这里,仰头吸了一口气,感觉又回到了当时紧张激烈的情景。

“压力越大的时候,你需要自我蜕变、自我突破,在整个代表团的帮助下、队友的支持下,杨杨最后扛住压力,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2002年2月16日,是载入中国体育史册的一天:当地时间晚间举行的女子500米决赛,杨扬幸运分在第一道,发令枪响后她出发顺利,迅速占据有利位置,此后以非凡的气势勇往直前,一直保持着领先,率先冲进终点,为中国冬奥军团夺得期盼已久的第一金!那一届比赛中国队一共获得两金、两银、四铜的好成绩,排在奖牌榜的第13位。

杨扬还回忆了一个有趣的细节:盐湖城冬奥会夺得金牌前,国际滑联秘书长曾拉着她去摸领奖台,这让杨扬很触动,也放松了心情。后来秘书长提起这事,还打趣说那块金牌跟摸领奖台有关系。说到这里,杨扬笑了。

办一届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冬奥运

“一路走来,从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到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2015年成功申办冬奥会,然后现在筹备2022北京冬奥会”,杨扬说,“这是国家过去40年奥运发展的一个历程。冬奥会这个时候来到中国,恰逢其时。”

杨扬说,申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曾向世界承诺,将举办一届“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奥运会。

包括考虑如何提升运动员体验、为运动员争取更多权益,如为每一位参赛运动员的家人保证门票,让家人去现场为运动员加油等。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奥运军团有两个目标。

第一是参加所有的冬奥会项目,我们有一些冬奥项目起步不久,将全力以赴达到世界水平,争取所有的奥运会参赛资格。

第二个目标是让我国的优势项目和一般优势项目能够在2022年取得更好成绩、夺得更多金牌。对冬季项目运动员来说,在“家门口”为祖国争得荣誉也是他们的梦想。

“希望北京冬奥会是一届‘走心’的奥运会,让老百姓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对于“后奥运”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杨扬表示,北京冬奥会申办之际,曾提出一个目标,即“让3亿人上冰雪”。如果那时真有那么多人喜欢冰雪运动,相信这些场馆和专业人士会供不应求。

对话:

让孩子走出户外“动起来”轮滑也是一种平衡的训练

上游新闻:筹备一届“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冬奥会,如何体现以运动员为中心?

杨扬:了解运动员的需求非常关键,要确保运动员的声音得到重视和落实。除了场馆筹建,我们还参与到了其他方面的筹备工作,包括餐饮、交通等。比如,饮食方面有的运动员要少油少盐,国外一些运动员不吃面筋等;再如交通,高铁上要设置一些可以放滑雪设备的位置等……整个冬奥会的运行,我们都要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上游新闻:办“走心”的奥运会,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杨扬:去年,我作为国际滑联理事出席赛事,带着孩子去了一趟美国犹他州盐湖城,但现场却找不到我当年比赛的任何痕迹,挺遗憾的。那个比赛场馆也是犹他爵士队的主场,如今就是篮球馆的样子。

因此,我们希望2022年北京冬奥会不要给运动员留下太多遗憾,同时包括保证家属的门票计划、冬奥遗产计划等。

比如,在场馆让每个参赛运动员的名字保留下来,或者留下获奖运动员的手印,留下记忆。不管他们以什么身份再回到这里,哪怕已经是一名普通观众,也会有一种归属感。

上游新闻:如何让“3亿人上冰雪”,你创办的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目前情况如何?

杨扬:让“3亿人上冰雪”,貌似只与全民健身相关,但实际上跟冬奥遗产计划也是紧密相连,只有更多人参与了冰雪运动,场馆的再利用才能够得到满足。

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大家非常喜欢,特别在南方地区,户外冰场少很受欢迎。我有这个愿望大概十几年了,以前在运动场上都是很专业的,但我在国外看到过的户外冰场,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孩子很快乐,情侣很浪漫。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有这样的场景?

去年在东方明珠的支持下,我这样一个愿望落地。

上游新闻:对于冰雪和户外冰场相对较少的南方,包括重庆,有什么建议?

杨扬:现在好多地方都有小朋友学轮滑,那么,我也鼓励小朋友们,除了上冰训练之外,轮滑对他也是一种平衡训练。我们有好多冰上运动员,就是从轮滑转过来的。

课业再多,也要让孩子动起来。我有两个小孩,一个6岁多,一个3岁多,都在学游泳,一周三次,运动量非常大,我则是8岁多接受滑冰训练。要让孩子多户外运动,动静结合。

另外,2019年中国杯世界花滑大奖赛将在重庆举办,我一定会去,期待在重庆与大家见面。

上游新闻记者 蒋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