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新中国公安70年风雨,这一家祖孙三代有话要说
04-23 17:16:24 来源:上游新闻

att_1666032.jpg

△祖孙三代(朱晓昙、朱宁、朱广魁)

一周前,渝中区公安分局刑事侦查支队的民警朱宁步入婚姻殿堂,而他与妻子的“红娘”,正是他的爷爷朱广魁。 

如今,已89岁的朱广魁每每跟儿子朱晓昙、孙子朱宁聊起这段过往,依然神采风扬,甚为自豪。身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首批老警察,他不但见证了重庆公安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还将人民警察爱护百姓、踏实工作、机智勇敢的作风,传承给了相继加入公安队伍的儿子和孙子。

单枪匹马诱捕“敌特”头目

att_1666031.jpg

△爷爷当警察时的照片

“我认为做警察要机智勇敢,不怕艰难和危险,绝不可轻言放弃!”不久前,当记者见到朱广魁老人时,他用一口清晰的普通话讲述着自己做了一辈子警察的感受。老爷子身体依然硬朗,精神矍铄,穿着一套蓝色西服,一头银发向后梳得整整齐齐。他静静地坐在那里,腰板挺得笔直,虽然耳朵有些不好使,可只要聊起往事,能感觉出他双眼散发出的光亮。

朱广魁生于南京,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同年6月他初中毕业后,报读了刚刚在南京成立的公安学校。随后,19岁的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西南服务团公安支队,后来跟随组织从南京一路步行来到重庆。

“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后,我参与筹备组建重庆市公安局,为人民群众培养新中国的人民警察。”朱广魁说,一年后,他分入原北碚分局金刚派出所,任政治干事兼侦查干事。

当时刚刚解放,大量“敌特”分子、散兵游勇、帮会组织等势力,对新生的人民政权极端仇视,疯狂地进行各种破坏活动,社会治安形势十分严峻。

单枪匹马秘密诱捕“敌特”的故事,老人时常跟家人谈起。他说,当年那个“敌特”头目躲在缙云山上,以“授课”为名,给年轻人“洗脑”,培养新特务,很是狡猾。“我提前几天去踩好点,与教理院看门师傅打点好,当天凌晨4点,带着一把手枪,一支手电,摸黑步行潜上缙云山。6点,天刚蒙蒙亮,我准时到达大门口,进去后,学员和老师都还在睡觉。我说自己是政府工作人员,很客气地邀请目标人物下山,为我们介绍一下他‘教育’工作的相关情况,‘敌特’头目最终被‘骗’到派出所,不费一枪一弹成功被我们抓捕。”

老人说,那个年代,公安刑侦工作的装备很简单,基本上就是一把枪,一副手铐,一支手电筒,根本没什么高科技手段可言,破案纯粹靠人力走访和调查,以及民警的个人经验。

朱广魁在金刚派出所工作1年多后,又相继调入蔡家分驻所、天生桥派出所,1975年重回重庆市公安局,进入行政处管理科工作。1990年6月,老人光荣离休。

受朱广魁的影响,儿子朱晓昙1979年4月紧跟父亲的脚步,加入了重庆市交警大队一中队,从事交警工作。这一干,又是一辈子。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我这一辈子都与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啊!”现在63岁的朱晓昙,2016年从渝中区交巡警支队退休了。从警37年来,他一直扎根渝中区,既见证了渝中区道路和交通设施的迅猛发展,又经历着交通管控系统、交警警用装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市民交通安全意识的转变。

朱晓昙说,1979年他刚刚走上交警岗位时,路面上跑的是前苏联的伏尔加牌汽车,还有老解放牌、东风牌等汽车,车流量不算大,但当年的道路管控设备及交通安全设施跟现在完全没法比。

“当时,我们中队的管辖范围包括小什字、民族路、朝天门和新华路,有不少路段都很陡。特别是朝天门地区,一下雨地面就滑得不得了,车辆经常侧滑,发生事故。所以只要一遇到下雨天,我们几乎全警出动,挨个给驾驶员打招呼,提醒他们路滑,要挂二档,慢慢开。”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当时交警的真实写照。1985年之前,重庆的交通信号灯还属于手动控制,后来才改成遥控。当时一旦遇到停电或特殊情况时,交警就必须站上指挥岗亭,用手势疏导交通。

朱晓昙说,当时他们指挥交通的装备就是一根指挥棒,一副超长的白袖套,夜晚时袖套从手掌拉到肩膀,起到如今“反光背心”的作用。此外,每人还会配一个镔铁大喇叭,执勤时向市民宣讲:“行人请走人行道!”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了自动红绿灯,但我们工作压力反而变大了,因为有了许多新技术新知识需要重新学习,我们每个交警都必须抽时间提高自己,补充文化知识,与时俱进。”朱晓昙说。

朱晓昙从事了10年的事故现场勘查工作。由于那个年代没有视频监控,为了尽快寻找线索和目击者,那几年他将整个渝中半岛的大街小巷、犄角旮旯,走了一遍又一遍。1981年到1991年,朱晓昙处理交通事故1000次以上,凭着专业的态度和知识,从来没有遇到双方当事人不服,投诉的情况发生。

随着渝中区交巡警支队的成立,朱晓昙开始从事车辆管理工作,审理车辆执照,并用一线积累的经验,对驾驶员们进行安全教育。他开始学习用电脑,到各特运单位讲解道路安全知识,希望从源头预防,避免事故的发生。在他看来,交通安全的防范,远比处罚来得重要得多。

跨省抓捕10年网逃嫌疑人

“小时候爷爷带我去看爸爸工作的场景,至今难忘,当时觉得爸爸特别帅气!但当看着他大热天站在马路上,被汗水浸透的警服,心里又很受触动……”

35岁的朱宁,黑黑瘦瘦,个子不高,年少时他就将做警察,写进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也填入了高考的第一志愿。“当我考进重庆警察学院,爷爷和爸爸都很开心,爷爷还特意送给我一台电脑,以作奖励。”朱宁回忆说。

2007年,朱宁大学毕业后,加入了渝中区公安分局巡警二大队,如愿成为了老朱家第三代,也是新时代的人民警察。第二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朱宁主动申请前往灾区抗震救灾。

2010年,朱宁调入渝中区交巡警机动大队案侦办工作,接力爸爸曾经做过的工作岗位,也开始侦办酒驾、交通事故逃逸等案件。随着现代化交通管控系统的逐渐运用,也有效地帮助交巡警缓解了路面指挥的压力。虽然现在的交巡警不用再挨个提醒驾驶员们“慢慢开”,但人车流量与日俱增,要处理的路面交通情况也更加复杂多变,公路执勤时,朱宁依然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由于工作表现出色,朱宁在案侦办逐渐参与了渝中区内刑事案件的侦破。2011年,公安部开展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以“全国追逃、全警追逃”的力度逮捕在逃的各类犯罪嫌疑人。朱宁参与了此次行动。

1999年,渝中区曾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两名20多岁的嫌疑人张某一、张某二(均为化名)实施犯罪后一直在逃,此二人成为渝中区“清网行动”的目标之一。朱宁接到任务后,发现张某一早已更名换姓,身份证也改了,于是决定先到其老家江津摸排,希望从当地村民口中寻找线索。

“当时我们发现嫌疑人家里抱养了一个小孩,全家人对这个孩子特别好,我们通过刑事侦查手段,发现有一名贵州兴义的女子,频繁与这家人联系,对孩子情况非常关心,遂判断很有可能这个小孩就是嫌疑人的亲生子。”朱宁与同事根据这条线索迅速前往贵州兴义布控,可是一段时间下来一无所获。

“本来我都想放弃了,可想起爷爷那句‘踏踏实实工作’的嘱咐,决定再试一把。随后我赶去当地派出所,将嫌疑人的相片和资料给所领导看,令人惊讶的是,所领导认出此人6年前因抢劫在当地被判刑,我们接着通过指纹和DNA比对,确认了他就是张某一,其在渝中犯案后逃到了贵州并结婚生子,后将孩子送回老家抚养。”朱宁说,他们最初的判断没有错,后来很快将张某一押回重庆接受法律的制裁。

在收网抓捕嫌疑人张某二时,朱宁和同事们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侦查手段。“通过侦查发现,一到春节,就有一个广州东莞的电话号码,频繁与嫌疑人的哥哥姐姐联系,后来嫌疑人的一位至亲去世,该号码与家里的联系更加频密,这引起了我们的怀疑。”朱宁说,他们根据线索去到东莞,找到了这个号码来自一家小卖部的座机,经过侦查得知一名附近工地的外地建筑工人常常来打电话。朱宁顺藤摸瓜,果真在工地上抓获了张某二。

刑侦手段不断提高有些东西却未曾改变

2014年,朱宁调入渝中区公安分局刑事侦查支队,如今是支队八大队探长,这几年他在这个岗位上,陆续荣获分局“十佳破案能手”等多次嘉奖。

“事实上咱们警方不断提高和完善的刑事侦查设备、现场采集技术及侦办手段等,的确为快速破案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朱宁回忆,爷爷当年侦查装备相当简单,破案全靠人力走访调查及办案民警的个人经验。就是10年前他被借调到派出所工作时,民警外出办案的装备,也就一部对讲机、一把枪和一根警棍。不过近几年发展很快,最近还给民警配发了警务手机,办案时在街头就可通过警务手机内的技术手段,对嫌疑人进行比对和排查。

同时,刑侦设备及侦查手段,也已达到了一定高度。比如监控视频追踪、指纹、DNA比对库等,能有效帮助办案民警快速锁定嫌疑人身份及其行动轨迹。这些改变与进步,都大大减少了办案时间,提高了破案效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虽然刑侦“硬件”不断更新,但朱宁认为,有些东西却始终不变。“比如案发后,耐心询问受害者,从每一处细节中寻找突破口;勘察中,现场仔细搜索取证,采集犯案的蛛丝马迹;侦破中,全面调查嫌疑人家庭背景,搜集社会关系等大量基础信息;抓捕时,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审讯中,与嫌疑人短兵相接,斗智斗勇,突破心理防线,最终使其认罪伏法。”这些种种,不论任何时代,都是高科技设备和技术手段无法替代的。

朱宁说,他永远坚信“邪不压正”!

爷爷住院把病友变成了亲家

采访中,朱宁告诉记者他人生中一件大喜事:4月13日,他和恋爱2年多的妻子,刚刚一起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说到如何与妻子结缘,朱宁笑着说,整个过程颇具戏剧色彩,总之就是两个字“缘分”。

“咱们干警察的,特别刑侦工作,本身就很少有女孩受得了。”朱宁说,由于自己性格内向,恋爱方面不够主动,再加上工作又忙,陪伴女友的时间,确实少得可怜,所以婚姻大事也就耽误了下来。爷爷看在眼里也很着急,为此还偷偷抹过几次眼泪。后来,就开始背着孙子,四处找人打听,为朱宁张罗“媳妇”。

2017年,爷爷生病住院,认识了一位同病房的病友,交谈中得知彼此二人都是做公安工作的,两位老人相谈甚欢。后来,更是谈到相互的孙子和孙女,目前都是单身。二老一合计,干脆交换了孩子们的电话号码,让他们私下联络联络。这位老人,就是朱宁妻子的外公。

然而,事情的发展从来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尽管双方都有了对方的电话,可能确实是因为我性格和工作的原因,一个多月过去了,彼此都没有迈开第一步。”朱宁说,直到后来的一次“生死经历”,他才鼓足勇气,拨通了女孩的电话。

朱宁说,当时他和同事前往广东清远办案,由于天雨路滑,他们乘坐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车祸。车辆失控侧滑,猛烈撞击到护栏,车内不少人都受了伤,他从车厢里爬出来,还呕了两口鲜血。

“当时我觉得自己就要死了,心想着这么年轻,还没结婚,太不甘心了。”朱宁说起那段经历,现在还有些后怕。于是,他马上摸出手机,拨通了对方的电话,并将自己的情况与女方进行了沟通。对方当时就答应了与他见面。

让朱宁没有想到的是,二人的第一次见面,女孩就给他带来了一件暖心的礼物:一个加热眼罩。朱宁说,女孩知道他受了伤,这件礼物肯定是花了心思的,让他很温暖,就感觉她是一个细心体贴的女孩。后来二人在交往中,也证明了他当时的想法。

70年光辉岁月,带走了“老朱家”祖孙三代的青春,却带不走他们守护百姓,为国家和人民执行正义的初心。“当警察,就该踏踏实实工作,清清白白做人。”这个家训,依旧在朱宁耳边回响。

上游新闻记者 谭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