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结婚都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对女人而言。旧时的婚嫁,讲求门当户对,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随着新思潮的到来,婚礼开始融入西方元素。因此,在民国的婚嫁中,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个颇具喜剧色彩的历史片段……
民国初期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民国初期,重庆良家女性依然被封闭在家庭中,不能出入社交场合。其婚恋带有浓厚传统色彩,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婚嫁以父母包办为主,有的是从小指腹为婚,有的是近亲表兄妹,有的则是乱点鸳鸯谱。
欧风美雨入渝
中西合璧,半土半洋
随着欧风美雨深入西南腹地,本埠上层士绅的婚礼变得半土半洋。1913年吴子云女士的婚礼便是一例,它是中西式婚礼的合璧,破天荒地像今天的足球赛一般,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为西式婚礼,在信教的吴子云家举行,教会方面的牧师来为新人证婚,身着吉服的来宾站满了院坝,并请摄影师拍下这隆重的场面。
基督教婚礼完毕后,一对新人又乘轿赶往尊重旧礼教的男方家,举行下半场的中式婚礼。
川剧、京剧普及
复古风盛行
后来川剧、京剧普及,舞台上名角们英俊潇洒的扮相,令青年男女怦然心动,群起而模仿,这有点像如今追星族的味道。“女则靓装倩服效妓家,男则宽衣大袖学优伶”,这种时尚在上世纪20年代的重庆蔚然成风,婚礼有复古倾向。自上世纪30年代起,以工商界为主体的上流社会逐渐形成,出身名门的成功女性成为社会明星,她们往往自主择偶,向往自由恋爱,举行西式婚礼。
陪都时期
集体婚礼应运而生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华东、华北等沦陷区的各界人士源源拥入,各国大使馆亦迁渝办公,社会风气大受影响。因当时国民政府提倡“新生活运动”,婚礼也变得简洁起来,集体婚礼应运而生,它收费低廉,手续简便,获得了本埠婚龄青年的青睐。当时的学界也对其所蕴涵的文明倾向,报以热烈的赞同。
旧重庆举办过多次集体婚礼,参加结婚的新人最多超过100对。有一次举办集体婚礼时,由于参加的情侣非常多,为了避免混乱和差错,在正式举行婚礼的头一天,市政府通知所有新郎新娘全副打扮,像军事演习一样集中排练。另外,由于收费低廉,有些“生米煮成熟饭”的鸳鸯们,也乘机加入新人行列,争取名正言顺。于是,婚礼中不时可见新郎搀扶着挺着大肚子、行动不便的新娘出现。
民国时期的婚嫁因时局的动荡而不断演变,从婚嫁即可看出民国时期重庆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全局形态,民国时期的重庆,从无名小城到钦点陪都,带来的变化及影响都是不可比拟的,也间接的奠定了如今重庆的经济发展!
原标题:巴渝文化丨来自民国时期的重庆婚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