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10天,石柱县三河镇北岭山农业园的樱桃就要成熟了,不少周边区县的游客已经来这里打探,按照去年的“火爆”程度,300多亩的樱桃园可能只够游客们采摘四五天。“樱桃过后还有桑葚,然后是枇杷,还有桃……这里的水果,一直可以摘到年底。”负责打理这个农业园的马小英说。
△马小英
这个距离石柱县城只有10分钟车程的“四季果园”,不仅给周边喜爱旅游的市民提供了一个好去处,更是带动了当地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采果:可以从下月摘到年底
16日下午,艳阳高照,石柱县三河镇川主社区的北岭山农业园里,农户们正在整理果园,满山坡的樱桃树上,挂满了青色的樱桃果。“最快10天,最慢五月初,这些樱桃就能摘了!”一位正在工作的农户这样告诉记者。
除了樱桃,枇杷树上也开始挂果,翻过山坡,还有桃树和梨树。农业园管理者陈清龙介绍,目前北岭山农业园总占地1218亩,种植了樱桃、李子、梨子、无花果等17类果树。四月底五月初,果园里的樱桃成熟,将迎来今年的第一批采摘游客。樱桃过后,五月间可以采摘桑葚,然后是枇杷、桃子、李子、梨、柿子。“一直可以摘到年底12月。”这个果园四季都有成熟的水果供游客们采摘,而且交通便利,位于石柱县城东高速路出口左侧山岭上,距离县城仅10分钟车程。
△石柱县三河镇北岭山农业园,工人们正在忙碌。 上游新闻记者 张锦旗 摄
发展:修路带动村民种果树
“这里小地名叫望路台,但以前从这里走到山脚下,要一个半小时……”马小英是陈清龙的亲戚,两家人带领着附近的农户,一起打理着这个农业园。但最先带动村民们修路、种植果树的,是马小英的父亲马德凤。
马小英坐在半山腰的凉亭里,指着不远处的几间房子说,她从小就在这里长大,以前每天要从家里到场镇上去上学,得走上一个半小时的山路。“虽然从山坡上一眼就能看到山脚下的场镇,但走下去,要绕很长的山路。”
马德凤早年间就外出打工,后来在周边区县做了点小生意。2007年,马德凤回到老家,带领村民们修路。只一年时间,他们就修好了一条2公里长的乡村公路。可路修好了,村民们田地里种的还是玉米、土豆这样的传统农作物,收入微薄。
从2014年开始,马德凤和亲戚陈清龙一起,流转含撂荒地在内的470亩土地、贫困户入股的165亩土地开始了四季水果休闲采摘园建设。“最初的两三年,农户们种植水果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我们也在摸索阶段,遇到不少阻力。特别是农户们不相信种水果能赚钱,于是我父亲就租了两辆大巴车,载着农户们到周边考察参观……”马小英说,父亲多年来做生意,有一定的积蓄,原本可以离开这里,乡亲们是否脱贫,和他们家也没有关系,但父亲始终想着让家乡也富起来,改变这里的面貌。
马德凤和陈清龙的创业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政府通过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项目弥补了园区基础设施“空心化”短板,帮助建成园区交通主干道10公里、人行便道20公里以及配套完善的灌溉水池、灌溉渠堰,为园区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作为创业者的女儿、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孩子,马小英也放弃了在外的稳定工作,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打理起农业园。
去年,园内的香脆梨、桃子、桑葚和樱桃进入初产期。马小英说,樱桃的采摘期在半个月左右,但去年果园里的樱桃刚刚成熟,仅4天时间就被周围区县的游客采摘一空。那4天里,客流量最高的一天,他们接待了近5000名游客。半年时间,园区就实现水果现场采摘、线上交易金额180余万元。而今年,樱桃等水果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也相应增加,果园的利润更加可观。
增收:28户贫困户稳定务工
四季水果休闲采摘园近一两年来,已经在石柱周边的区县出了名,在记者采访之前,就有不少市民前来打探,寻找“摘樱桃”的去处。
名气有了,利润有了,农业园周围的农户也尝到了甜头。陈清龙说,园区针对传统农业散、小、弱的现状,按照集中流转一般农户土地固定分红和贫困户土地入股效益分红两种模式,集中土地规模经营。他们还固定吸纳当地28户贫困户在园区长期务工,让贫困户们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按每人每天70元的工资,聘用贫困户从事果树除草、施肥、修枝、防病治虫等生产管理,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陈清龙说,从他们的账目上得知,去年在园区里务工时间最长的贫困户,一家就有1.8万元的务工收入。
陈清龙说,下一步他们将以四季水果采摘基地为依托,打造农旅示范基地和康养胜地,实现一二三产融合,逐步建成集游客接待、农耕文化展示和体验、农副产品生产及销售、亲子教育、休闲娱乐、民俗文化、餐饮民宿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而随着园区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的增加,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今后将有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享受到美味的水果,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
上游新闻记者 谭遥 摄影 张锦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