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汶川地震十周年丨映秀守墓人:孙子长眠的公墓,是安息的归宿
05-07 13:10:34 来源:上游新闻

42b70604a5e942d272d654887a811a8e.jpg

△映秀漩口中学遗址。摄影 倪兆中

“映秀花开了,鸟儿飞来了,山青水秀的地方,充满生机和希望”。《映秀花开了》的歌声飘荡在映秀大街小巷,和熙熙攘攘的游客一起,让这个震后10年的小镇重焕勃勃生机。

住在渔子溪村的62岁张国富和78岁胡建国,常常走到家门口的观景平台上俯瞰映秀镇,眼光总像电影里的镜头般从远处拉回近处:213国道东西两侧的漩口中学遗址和遇难者公墓。

作为漩口中学遗址和遇难者公墓的守护者和守墓人,张国富和胡建国的孙子长眠映秀公墓。

aaa7523ac9ad93724f1ae81dfd5f72ca.jpg

△胡建国。摄影 倪兆中

痛失孙子

78岁的胡建国说话依旧吐字清晰、条理清楚,身子骨还硬朗。他是土生土长的映秀人,一直靠农田过活。

张国富成年之后到渔子溪的马家,跟马锡英结婚。地震前两年,张国富进入漩口中学做了一名修理工,后来又被安排去做了门卫。

 “5·12”地震时,张国富从门卫室出来准备下班回家,当他刚走出门卫室几步路,突然地动山摇起来。还没来得及反应,张国富就被猛的掀翻在地,学校的围墙就倒塌在身边。

 “当时把人都弹得起来,站都站不稳”。当大地重新恢复平静之后,张国富才发现原来的教学楼横七竖八的倒在一起。

张国富赶紧和其他幸存的教职工一起冲向废墟,努力寻找还存活的孩子。看到一具具的遗体从废墟中抬出来,张国富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娃儿上学都跟我打招呼,有说有笑的”。

奔波在废墟堆上,张国富心里想的只有能救一个就救一个。此时,他的孙子就在相隔几百米的映秀小学上学,生死未知。

地震发生约一小时后,正在救援的张国富听到有人喊。走出去一看,儿媳抱着孙子来找他。看着儿媳哭的伤心欲绝,张国富心里明白了一半。平时活蹦乱跳的孙子,这时就只是静静的“睡”在他妈妈的怀里。

但他还是不死心,怀着一份侥幸问儿媳:“没气了吗?”,儿媳回答说:“没气了”。

儿媳问张国富怎么办,他也不知道怎么办,只能安慰仍在痛哭的儿媳,“就放在这里吧”。当时的漩口中学门前,是一片宽阔的广场,许多被抬出的遗体都暂时安放在这里。

吩咐儿媳在这里看护孙子,老站转身又走向废墟继续救人。

白发人送黑发人,张国富想不透上天怎么会这么残酷。对此感同身受的,还有同样失去孙子的胡建国。

“5·12”那天,胡建国午睡醒来,边问老伴边向外走,“你给我洗的是外衣还是内衣”。

当他跨出门坎后,大地开始摇晃起来。他赶紧把老伴拉到屋前的台阶下。就在这一瞬间,自家和邻家的房子哗啦啦地倒下来,两人的脚也被倒塌的屋梁给夹住。

慢慢挣扎着爬出来,老两口发现只是受了一点皮外伤。这时,原本在地里干活的小儿子也赶回家中,看到父母亲两人没事,小儿子又赶紧跑到映秀小学找自己的儿子胡正军。

找到胡正军时,发现他被两块预制板压住,由于缺乏工具,一时难以挖掘出来。家人次日带上工具再去时,胡正军已经被抬出,只是家属此时已经不能再带走遇难者的遗体。

5cb8c9c4d67fd0e53f9e06c30a7d3560.jpg

△张国富。摄影 倪兆中

守护公墓

张国富和胡建国的孙子都被埋在了渔子溪半山坡的公墓里。

公墓是在半山坡上挖出的几条长约150米的深壕沟,壕沟里合葬着遇难者的遗体。

公墓里除了埋葬映秀本地有名有姓的遇难者之外,还有一些未能确定身份信息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游客。

最早的公墓建有一扇黑沉沉的大门,门楣中央庄重肃穆的写着“汶川512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左右两侧写着读之令人悲怆的挽联:共缅汶川逝者举国垂泪与山河同悲,同祭国殇亡灵华夏断肝肠天地共咽。

地震一年后,胡建国和另外一位老人被村里安排去守公墓。守墓的主要工作就是维持公墓清洁,每天早上7点过,两位老人就各自扛着扫把出了家门,傍晚时分各自回家。

灾难刚过,不断有遇难者家属前来烧香烧纸放鞭炮,两位老人每天都在公墓外扫出一大堆烧过的纸钱。

胡建国的孙子也埋在这深深的壕沟之下。他并不知道孙子埋的确切地点,只知道在第一排。看守公墓,胡建国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份纯粹的工作,他不太愿意刻意去想孙子也埋在他所看守的公墓之下。

守墓期间,胡建国见证了太多的伤心事,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对来自浙江的亲家母。双方的儿女都在映秀电站工作,才结婚不久就双双遇难。曾连续几天,两个女人天刚亮就相扶着上山,到了墓地抱头痛哭,一个哭儿子和儿媳,另一个哭女儿和女婿。

两家人合计,给死去的儿女共同立一座大墓碑,以作最后的纪念。但是墓地只有那么大,如果都给遇难者立碑根本就容纳不下。

但在这之前,有很多当地人自行给遇难者立了碑。家属们不知道亲人到底埋在何处,只能凭想象选一块地方。家属们立的并不是碑,而是一种思念。

在胡建国看守公墓时,大大小小几十块墓碑被树立起来。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遥望着下方的映秀镇。

后来,公墓的大门被拆掉,在旁边建了一堵墙上写着“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几个字。在埋葬遇难者的深壕前,用大理石立起了几道墙,大理石上铭刻着遇难者的信息。

e2c38a1f8520c2b2ff3abde8d36017c2.jpg

△映秀漩口中学遗址。摄影 倪兆中

漩口中学

漩口中学是映秀在地震中房屋损毁最轻的地方,也是幸存率最高的地方。当时这所学校有1527人,因地震去世的有55人。在寻找出遇难者遗体后,这片废墟被保留了下来。

尽管地震让漩口中学变成了废墟,张国富一直没离开过这里。

学校的楼房垮塌了很多,但还有一些仍然矗立。屋内还有学校的课桌、老师的家具等财产,张国富最初的工作就是保证学校原来的财产不再度遭受损失。救援部队进入后,一些医疗队的驻点也选在漩口中学,大量医疗设备也需要看守。

建设漩口中学遗址时,建筑队带来的建筑材料还需要人看守,这份工作也由张国富承担起来。给建筑队看材料时,对方会给张国富每月几百块的报酬。建筑队里人手充足,张国富有时还能回家。

当漩口中学遗址重新对外开放后,张国富的身份也有一些变化。原先他是漩口中学的职工,给他发工资的是学校,遗址建成了归政府管理,给他发工资的也变成了政府部门。

“成为遗址的漩口中学冷清了许多”。漩口中学依然有很多人前来,只是他们来此的目的已大不相同。张国富原来在这里看到的是学生的打打闹闹和欢声笑语,后来看到的是静默悼念的人群。

漩口中学原来的门卫室震垮,因而只是在原貌上做了加固。在门楣正面,书有“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门口的背面,书有“深切悼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两面都是白底黑字,庄重肃穆。

步入漩口中学遗址大门,最显眼的就是一面刻有裂纹的石刻钟雕塑,时间永远停留在2点28分。

“这是根据高二三班掉在地上的挂钟复原的,当时那面钟从墙上掉下来时就摔成了这样,”讲解员一遍一遍的向来自各地的游客重复着雕塑的来历。

除了参观的游客,还有很多重要团队前来。张国富会为他们准备好鲜花,再播放哀乐,一切都做的得心应手。

迎来送走数万人,张国富很多时候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默默的注视。尽管他才是对漩口中学变化最有感触的人。

1f4514f44182e6defa4cad8bf194f595.jpg

△映秀遇难者公墓。摄影 倪兆中

映秀花开

2016年,张国富满了60岁,他从呆了将近10年的漩口中学门卫岗位上退了下来。

地震后当地人都买了保险,张国富到了年龄,现在一个月能领800多元,老伴也有1000元。儿子在跑客运,儿媳也做起了讲解员。一家人都有收入,日子过得也还不错。

震后儿子儿媳又生了一个孩子,现在也是八九岁了。小孙子跟哥哥长得十分相像,看着小孙子逐渐成长,张国富也释然了许多。

回到家后,张国富闲了一段时间。但张国富觉着自己的身子骨还硬朗,寻思着再找些活干。

就在去年,映秀修建地震台,张国富又去给他们守材料。地震台建成后,张国富便成了地震台的看守人。地震台离他家的直线距离,还不到10米远。张国富每晚上睡在地震台,早上起来忙完台里的事,还能抽出时间做些娱乐活动,例如打打麻将等。

地震遇难者公墓离他家只有几百米远,除了每年清明、512等节点,张国富一般不大愿意去公墓,“不说不想就算了,走到那里想起的话还是会伤心”。

相对于张国富,胡建国则释然得多。公墓附近的路比较平缓,胡建国吃完饭,有时散步就会走到那里去。

胡建国更愿意把公墓看成遇难者安息的归宿,而不是埋葬亲人的地方。

孙子就埋在曾经看守的公墓里,如果别人问自家是否有亲人去世,胡建国总会想起那个令人伤痛的那个下午。

那天,孙子去上学时,对胡建国说:“爷爷,我走了啊”,“去吧,早去早回来”。孙子走出几步路,又转身回来:“爷爷,我真的走了啊”,“走就走嘛,早点回来,别跟其他娃儿打架”。

就这样简单的对话,一共发生了四次。胡建国回想起来,难掩伤心,“要是早知道会发生地震,我咋个都不会让他上学”。

在守了1年零3个月后,胡建国被换下来了。想到自己也是六七十岁的人了,胡建国回家之后开始享受老年生活。

老两口还开辟了一块小菜地,种的菜能够基本满足需求。闲暇时期,胡建国喜欢转转。渔子溪的观景平台,胡建国时常会转到这里。

站在观景平台,能够俯看整个映秀镇,山下一幢幢羌式风格的小楼整齐的布局在河岸两边,山坡上的鲜花红艳艳的绽开。

不时会响起曾入选阿坝州最受群众喜爱歌曲的《映秀花开了》,尽管这里曾遭受伤痛,但如今,“映秀花开了,鸟儿飞来了,山青水秀的地方,充满生机和希望”。

d6554fdb4f69679b9bbfb9f3b4b6fe89.jpg

△映秀公墓一角。摄影 倪兆中

上游新闻见习记者 倪兆中 发自四川映秀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