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批专业录音棚 让素人也能过歌星瘾
03-10 08:12:27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19d808c8-c978-42f6-97bb-159c391c1187.jpg

“乐饭”录音棚,工作人员在为录歌的市民调制音响。 

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基本方式,也是群众文艺生活最寻常的表现形式。在物质生活普遍繁荣的新时代,遍地开花的唱歌节目刺激着人们对唱歌的需求。这种需求已不止于去练歌房吼几嗓子,如果能有更专业的机构,帮着圆一个歌手梦,那就再好不过了。于是,一批专业录音棚应运而生。重庆晨报记者近日走进本土音乐人李波的录音棚,聊了聊棚里那些事。

立足于本土音乐孵化器

以《重庆孩子》等作品知名的李波,是个很有想法的音乐人。他除了自己在本土音乐创作路上坚持前进,还怀着把重庆音乐推向全国的“野心”。他的录音棚位于江北东原中心,共有三间,原本是为旗下音乐厂牌“乐饭”专用,面积不算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硬盘录音机、调音台、麦克风、防喷罩、耳麦这些设备一应俱全,都是专业级配置。

“我们目的主要是为创作服务,后来有爱好者希望能对外开放,于是也在闲时提供辅助的录音服务。”李波说,与别的厂牌模式不同,“乐饭”是在搭建好录音棚生产线的基础上,再去挖掘有潜力的歌手合作,“重庆本土音乐不算活跃,别说北上广,连隔壁的成都都比不了,以乐队为例,重庆拿得出手的不超过10支,成都起码50支,北京更多,我想通过改善硬件来整合资源,让专业录音棚成为本土音乐孵化器。”

这个心愿正一点点实现。“重庆有不少有才华的音乐人才相对低调,偶尔拿出来的作品却惊人。现在,这个棚里已经聚集起50多位创作人和歌手,有了些作品,但我们还要继续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用技术实现“歌手”诞生

除重点为本土音乐人服务,录音棚也向普通市民敞开怀抱,“唱歌爱好者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我们这三个棚,也会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服务大众。”

李波说,重庆人本来就思想开放,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本来录音棚录歌这样的玩法在北上广更普遍,近两年在重庆也渐渐多了。尤其在年底,单位年会或私人聚会需要准备更专业的节目,进棚还要排队等档期。”平时则更多是以个人身份找来的唱歌爱好者,他们希望进棚过把“歌手瘾”。

“普通市民可以自己选歌,我们会视情况而定,帮助他们调整气息、咬字、情绪。”录音师李菁菁补充道,“但最关键还是后期制作技术,对音质、音效等进行修正,最后就能打造一首几无瑕疵的歌曲了。”

素人用录歌来表达真情

记者采访时,刚好遇到一位李阿姨和老姐妹来取作品,聊起录音一事,她开心地说:“我专门从沙坪坝过来的,从小就爱唱歌,这回跟以前合唱团的姐妹一起来录了几首歌,效果多好的,也是青春的回忆。”

李菁菁介绍,像李阿姨这样的退休老人还不是主流,“20-40岁青年人多,另外还有中小学生,有家长带着他们来录下他们最童真的歌声,作为成长的纪念。”

录音棚还遇到过很多啼笑皆非的录音者。“有次接到预约电话,有个大叔很谦虚地说自己唱得一般要多包涵,结果一来还真是,电子节奏完全不在状态。但大叔态度无比虔诚,不能打击积极性,那就通过后期修正,算是美好回忆;还有的团体来录音,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就找专业歌手带着唱,至少也让大家看到,他们为了唱歌付出了真实的努力。”

不过最令李波感动的是一些年轻的恋人,用录歌的方式来表达情意,“有的是表白,有的是为婚礼录歌曲。有一次,一对即将结婚的年轻人来了,都爱唱歌而且都唱得不错,结果一进棚就互相挑刺,指责对方哪儿没唱好,然后在我们指导下又很快入戏,录歌时看着对方深情款款,你能感到他们其实感情真的很好,录音棚成了他们感情的桥梁和见证,挺让人感动。”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赵欣 摄影 高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