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汲水图》
说起徐悲鸿的代表作《巴人汲水图》,大家都不陌生,可是你知道吗,当年徐悲鸿一共创作了两幅《巴人汲水图》。
昨天,“双胞胎”画作的“长子”回到了它的诞生地,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4楼临展厅内,和另外74件套徐悲鸿的画作,一起拉开了为期3个月的《回望归鸿——徐悲鸿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的大幕。
为什么徐悲鸿会创作两幅一模一样的《巴人汲水图》?
昨天,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在重庆揭开了这幅巨作背后的故事。
来渝不足两月,就奋笔画出自己人生的代表之作
1937年11月2日,《新蜀报》上,有这样一条新闻——
“名画家徐悲鸿,任中央大学教授多年,于暑假期间赴两广游历,现因重大移渝开学,特由桂林经云南贵州来川,已于昨日抵渝,现下榻都邮街……”
在昨天展出的《巴人汲水图》的展板上,清楚里写明了这幅巨作的创作时间——“1937年”。
“是的,仅仅不到两个月时间,父亲就完成了《巴人汲水图》的写生和创作。因为画作中被永远停驻的场景,是每天都发生在父亲生活中的日常。也说明,重庆人民勤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震动着父亲的心怀。”徐庆平说。
1937年秋,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迁入重庆大学,住在嘉陵江北岸边的盘溪,每日过江至对岸沙坪坝中央大学为学生授课。徐悲鸿目睹重庆百姓的疾苦,映入其眼帘的第一道风景线即是一行行挑水的汉子,他们那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压弯的扁担,使徐悲鸿深刻地感受到那份生活的艰辛,疾笔创作了《巴人汲水图》。
这是一幅少见的画作,它高300厘米,宽仅仅62厘米,细高的画幅让整个画面十分奇特。
窄长的画幅,将山城崎岖陡峭的地形推到了观者的面前,长长的阶梯一眼望不到头,衣衫褴褛的挑夫们低着头吃力地向上攀爬着,被重负压弯而高高弓起的背脊和扁担,既体现了挑夫的辛劳,也象征着生活在困苦中的人民勤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徐庆平说,《巴人汲水图》以其高度概括的手法,将巴人传统汲水的宏大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3个段落,描绘了男女老幼不同动作的7个人物。徐悲鸿还在画上题加了一首七言律诗——“忍看巴人惯挑担,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
拍出1.7亿天价的《巴人汲水图》是一年之后再创作
2011年,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在拍卖会上拍出了1.7亿的天价,既然如此,它又怎么会来到重庆呢?
徐庆平说,其实,拍出天价的那副《巴人汲水图》,是父亲在1938年再次按原稿重新绘制的。
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创作完成的那一天,就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1938年在香港展出时,即被评论家誉为“五百年来罕见之作”。
徐悲鸿自己对于这张画也十分满意,于是又按原稿重新绘制了一幅。
虽然是按照原稿重新绘制,但两幅作品仍有不同。
徐庆平说,当时的徐悲鸿思绪进入了佳境,把自我也融入了画意之中,画到穿长袍青年的头部时,竟然绘上了自画像。题诗后,落款写:“二十七年晚秋,随中央大学入蜀即写沙坪坝所见。”
徐悲鸿在渝期间,留下了大量画作,重庆的十年时间是他“创作高峰”,也使重庆成为徐悲鸿作品民间收藏的“富集之地”。
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说,上世纪80年代初,在重庆许多地方都还可以见到徐悲鸿作品出售,单幅价格都在1000元以下。
1999年,在北京瀚海拍卖公司的一场拍卖会上,重庆藏家收藏的《巴人汲水图》以120万元成交;2004年,创下1650万元的天价;仅仅在7年之后,又拍出了1.7亿元的天价,创下中国近现代画家作品拍卖纪录。
120万元时价从聚兴城银行老板管家手中买下《巴人汲水图》
说起拍出天价的《巴人汲水图》,徐庆平讲起了这幅图的曲折收藏经历。
1949年,新四军干部朱良跟随部队到了重庆。到重庆后,恰巧遇见聚兴诚银行老板的管家正在处理一批旧书画,朱良唯独看上了这幅《巴人汲水图》。当时这位管家喊价160万元(注:旧币制,约合新币160元,后同),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讲到120万元,朱良留下10万元订金,商定3天后取画。
当时的朱良没有多少现金,急忙找到后勤部长。当时部队正要给师级以上干部分配苏联毛呢大衣,按级别朱良应得一件,但恰巧这批大衣数量不够,朱良便主动提出不要大衣,希望换取120万元现金。后勤部长同意了他的建议。用这120万元,朱良如愿以偿地换得了这幅《巴人汲水图》。
后来,重庆收藏界、书画界的许多老人,包括晏济元、苏葆桢等画家,都经常到朱良家中欣赏他所收藏的这幅《巴人汲水图》。
“1999年7月2日,我的母亲廖静文曾应邀看到这件作品。她看过之后非常激动,并清晰地讲述了这幅画的创作过程:先君悲鸿公在重庆期间创作了《巴人汲水图》并举办画展,当时的印度驻华公使看上了这幅画,希望重金购得。先君当时在经济上紧张,还要救济学生、办画展,因此又重新画了一张。如今最早创作的那幅陈列在徐悲鸿纪念馆,而卖给印度公使的那幅后来转而被朱良收藏。”徐庆平说。
1999年,在北京瀚海拍卖公司的一场拍卖会上,《巴人汲水图》首度亮相,以120万元的价格最终转手成交。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实习生 翁艾可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