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楼市 > 正文
古陶瓷考古专家陈丽琼:我热爱涂山窑,是涂山窑照亮了我
11-29 16:08:01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11月26日,“唤醒涂山窑--重庆设计再造交流会”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行。交流会在全面梳理涂山窑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以当代化和国际化的视野标准,深度探讨涂山窑的价值,探索其再造、升级的路径与方向。此次交流会是融创重庆发起的“设计再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活动是“看见造物”和融创,从各自专业的角度,用竭诚的匠心去为传统文化赋予生命,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现代性的“城市生活美学”。

古陶瓷考古专家、涂山窑研究领域权威专家、86岁高龄的陈丽琼亲临现场,讲述她与涂山窑的36年故事。

这是一个互相成就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场跨越了千年的对话。

在这千年时光的一端,是来自宋朝的涂山窑,而在千年时光的另一头,是一位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的老人。

她就是一手发掘了涂山窑,并不遗余力地将它推向世人面前的陈丽琼先生。

初见,可爱又专业的老人

这是一个可爱的老太太。

当见到陈丽琼先生时,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个印象。

她穿着时尚精致的大衣,戴着精心搭配挑选好的围巾,满头的白发不仅没有让她显得苍老,反而让她带有一丝怀旧的摩登范。

图片6.png

古陶瓷考古专家 陈丽琼

她会在意自己的眼镜好不好看,会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合身,不说话的时候,她的面部神情很放松,带着和蔼的笑容,仿若会随时塞糖果到你手中的邻居家的老奶奶。

然而,当“涂山窑”这三个字响起的时候,陈丽琼先生的眼中,开始闪烁起明亮的光芒,那些可爱的、放松的、摩登的气质,都会在人眼前模糊,最后鲜明起来的,是在涂山窑上浸淫了半生而带来的专业和严谨。

缘起,葛维汉的发现

“涂山窑”这三个字,对很多人而言,只是一个名词,一个有历史感的名词。

但是对陈丽琼先生而言,涂山窑,已经成为她最亲密的伙伴。这一切,仿若有一双无形的双手,将两者紧密的链接起来。

图片7.png

古陶瓷考古专家 陈丽琼

上世纪70年代,相关部门开始编写《中国陶瓷史》,而陈丽琼先生则在成都参与编撰《四川陶瓷史》。

就是在那里,一位朋友将上世纪30年代,美国考古学家及汉学者葛维汉的文章翻译给她看。文章中,葛维汉提及在重庆南岸涂山发现了古老的瓷片,葛维汉将它称为“重庆建窑遗址”。

南岸、涂山,这些名词在她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当1982年涂山发现了大量的瓷器碎片时,赶去现场的陈丽琼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葛维汉的发现。

随后,她又请来当时《中国陶瓷史》的主编冯先铭先生,由冯先铭先生断定,这是源自宋代的黑瓷窑。

相逢,用双手留住历史

为了能够有足够的经费发掘涂山窑,陈丽琼曾经亲自奔赴北京,赶在上班时间前蹲守在国家文物局外,拦住局长要来了1000元的经费,由此才正式开始了对涂山窑的挖掘。

当时,没有人重视这个从来没有出现在史书上的地方民窑,但是陈丽琼却始终抱持着极大的热情,冥冥之中,她坚信,一定能在这些残破暗淡的黑瓷片中,发现不一样的风采。

图片8.png

古陶瓷考古专家 陈丽琼

每一个现场,每一件东西,每一天,她都会用相机完整的记录下来。而每一块瓷片,她都坚持亲自清洗,哪怕寒冬腊月水温刺骨,依然坚持下来。

只因为她一直信奉着一句话,“考古人,指尖留下的就是历史的档案。我必须要尽自己的职责。”

就这样,在她一片片的亲自筛选下,曜变纹、虹彩……一块块涂山窑中最为精美重要的作品,都在她手下被发现,也让涂山窑真正走入了世人眼中,名声大噪。

陪伴,和历史展开对话

这些发现,在陈丽琼的眼中,展现出一片宋朝时的繁华景象。

“陶瓷是手工业,涂山窑分布长达10公里,13个点,说明这是当时重庆的支柱产业,说明当时重庆经济的发达。”

陈丽琼觉得,这些由她发现的瓷片,让她越过了千年的时光,和历史产生了对话,让这一段被历史遗忘的空白之处,被她所填补回来了。

图片9.png

古陶瓷考古专家 陈丽琼

这种和历史对话的成就感,支撑着她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对涂山窑进行着研究。

因为有着她不断地研究,涂山窑越来越为人所熟知,而也正是因为涂山窑源源不断地为她提供着研究素材,让陈丽琼在业内越来越出名,这是一场互相成就的故事,但是陈丽琼却一直觉得自己受之有愧。“我做得很少,却得到的太多了。我想为涂山窑做更多的事情。”

希望,让涂山窑走进今天

抱持着这样的心情,即便已经86岁高龄,陈丽琼依然手不释卷,准备写一本以涂山窑为主体的长江上游黑瓷之韵的书籍。

为此她已经花费了半年时间,通读了《全宋诗》、《全宋词》、《宋诗钞》,从这些古人的诗词中,寻找着涂山窑的蛛丝马迹。

她将全家人都动员起来围绕着涂山窑忙碌,两个儿子都在从事考古研究工作,一个帮助她翻译英文,一个为她提供最新的资料,而女儿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尽可能的帮助她。

图片10.png

古陶瓷考古专家 陈丽琼

她找到朋友,希望他能帮忙,重新烧制一批有着涂山窑瓷器特征的黑瓷。

而最为重要的,是她希望,能够在涂山窑的窑址上,建一所真正属于涂山窑的博物馆,让这些精美的器具不再只是纸上冷冰冰的文字和图片,而是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真正看到,体验到。

因此,当“唤醒涂山窑——重庆设计再造交流会”邀请到她时,陈丽琼先生给予了极大地支持。

虽然和涂山窑有关的资料早已深入骨血,她都能信手拈来,但是她仍然耗费了两三天时间,整理手写了数页的手稿,并让自己的学生根据手稿帮她制作了交流会用的PPT。

她希望,涂山窑能够从历史中走出来,真正的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成为走进千家万户的普通器具。

这是她希望,为这个陪伴了她半生的老朋友能够做的事情。

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而有的人却一生选择一件事情做好。

正是有了那些“择一事终一生”文物工作者,才有了我们在博物馆的日日流连忘返。是他们,真正实现了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涂山窑有幸,遇到了陈丽琼;而陈丽琼也有幸,遇到了涂山窑。这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何其美好。

PH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