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号消息,平常的食材,经过时间和经验之手的调味,会变得不凡。
微生物,发酵魔术师
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总结过中国的发酵食品种类,从谷类的馒头、醪糟、面酱,到豆类的豆豉、腐乳、酱油。从各种泡菜酸菜的素食,到火腿、腊肉、虾酱的荤腥。以及奶酪、乳扇、酥油。还有风靡世界的白酒、普洱茶等。
在中国饮食版图上,发酵食品的疆域极其广大,比如:
贵州·酒酿。
云南·火腿。
湖南·剁椒。
新疆·奶酒。
但并不是每种微生物都可以用来发酵,在传统的发酵食品中,霉菌、酵母菌和乳酸菌是经常出现的菌类。翻开《食品微生物学》,便可以看到霉菌、酵母菌和乳酸菌之下,又分出众多的属种,每一种发酵食品都对应了不同的微生物群。
以豆酱中的微生物为例:酵母菌有啤酒酵母、鲁氏酵母、结合酵母、异常汉逊酵母、亚覆皮汉逊酵母、易变球拟酵母、埃契球拟酵母……霉菌有米曲霉、酱油曲霉、高大毛霉、黑曲霉;乳酸菌有地衣芽孢杆菌、非液化型酱油杆菌、易变小球菌、酱油四联球菌、嗜盐片球菌、植物乳杆菌、嗜盐足球菌……庞大得像跨国巨头公司。
人类彼此个性相异,微生物亦是如此,当众多微生物集体出招时,威力着实不小。
酱油中的微生物大致是这么作用的:米曲霉把原料中的蛋白质、淀粉化解为糊精、葡萄糖、谷氨酸等等;酵母菌利用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生成乙醇和甘油、琥珀酸等。乳酸菌也不甘示弱,利用糖类产生乳酸,并生成香气浓郁的乳酸乙酯等等。
醋酸菌可以把酒精氧化为醋酸,是食醋酿造中不可缺少的微生物
微生物何以有如此魔力
当遇到富含蛋白质、脂肪、淀粉等食物时,微生物会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分泌出极其旺盛的酶系,诸如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酶、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酯酶……
无论多复杂的酶,都有一身“高超武艺”——将食物中分子量大的物质,降解为分子量小的物质,比如醇类、酯类、酚类等等。
如此一来,一个奇妙的微观世界展示在我们眼前:诸如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大分子物质,在酶的威力下,被点化成了无数的小分子物质……
如树叶伸展的部分是酱油中的氨基酸,是酵母菌、曲霉菌等的分解产物,也是其鲜味的主要来源
大分子物质与小分子物质的区别何在?这里面藏着发酵食物的味道奥秘。
食物的味道大体有甜、苦、酸、咸等,但如果用微生物的眼光来看,这些味道大多是小分子物质做出的贡献。这些小分子落在舌尖上,便是口中咂摸不尽的滋味,挥发在空气中被鼻子捉到,便幻化出或甜蜜、或腥臭、或酸涩的气味。
让人惊叹的发酵
发酵食品中的味道到底有多少种?这是个很难说清的问题。日本曾研究过酱油中的香气检验出近300种成分,有焙炒香、花香、水果香、肉香、酒香等。对发酵食品的复杂味道,我们着实应该再一次地赞叹。不管味道的身世有多么复杂,最终的胜利者一定会是我们的舌头。
当我们为味道惊叹时,请莫疏忽食品的制作技艺。
比如腐乳的发生过程:蒸煮可以去除杂菌,便于蛋白质的分解;是否让豆腐坯接触空气,源于控制好氧菌和厌氧菌在不同阶段发生作用;水分的精准控制是在保证微生物充分作用的同时,防止水分过多导致的质构软烂;盐分的把握一是为了防腐,二来可以抑制蛋白酶,以免其过分活跃之后,香气还未产生,腐乳就糜烂了……
水分、空气、盐分……食品制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准把握,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听上去发酵应该用精密仪器来完成的工程,但事实完全相反,在中国,大部分地域的发酵食品完全来自世代相承、口口相传的技艺,这累积了数代乃至数十代人的集体智慧。
原标题:天然酝酿的智慧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