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悦读 > 正文
古诗画里的端午 趣味十足
06-18 16:27:31 来源:人民文化微公号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名端阳节、五月节、诗人节。食粽、悬艾、念屈原,千百年来,各地端午民俗多样,内涵丰富,从流传至今的古诗古画中得以窥见一斑。今天,咱们就一起感受一下古诗画中的端午节吧!

端午

(清·徐扬《端阳故事图册》)

【赐枭羹】

“枭”指猫头鹰,历代皇帝在端午赐枭羹于大臣,目的是警示恶人奸臣的下场。古人认为猫头鹰为食母恶鸟,故于端午节捕杀。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清·徐扬《端阳故事图册》)

【悬艾人】

古人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并悬挂于大门上,作为避邪驱瘴的灵符。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清·徐扬《端阳故事图册》)

【采药草】

采药草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清·徐扬《端阳故事图册》)

【系彩丝】

旧时民间过端午节,有系五彩丝线的习俗。这五彩丝线是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组合而成的细索,民间又称“花花绳”。 为孩子系五色绳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清·徐扬《端阳故事图册》)

【观竞渡】

所谓“观竞渡”,即观看龙舟比赛。端午节那天,很多地方的人们都会通过划船竞渡来纪念屈原,祈求丰收。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清·徐扬《端阳故事图册》)

【裹角黍】

“粽子”古称“角黍”。端午食粽的传统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清·黄慎《端午钟馗图》)

【悬钟馗】

悬挂钟馗画像或者钟馗捉鬼图,镇宅驱邪,是古老的端午节习俗。相传唐明皇开元年间,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名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记杂画·醉钟馗

【宋】刘克庄

坠帻长须丑,遗靴一足濡。

不须诃小鬼,烂醉要渠扶。

(清·徐扬《端阳故事图册》)

【射粉团】

造粉团角黍堆砌在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

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

惟有万千断肠句。

原标题:【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古诗画里的端午趣味十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