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客户端消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近段时间,随着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的热播,这首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小诗《苔》一夜爆红。节目中,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乌蒙山区孩子用宛如天籁的声音动情演绎了《苔》。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走进了亿万观众的心。
2月27日,重庆日报记者获悉,带领孩子们在央视舞台上演唱《苔》的梁俊,就生活在重庆。昨日,梁俊也分享了这首《苔》背后的创作故事。
为古老的诗歌谱上现代的曲子
让孩子们感受诗歌的美好
梁俊是广西人。2001年,他来到重庆生活,曾做过广告公司的文案策划、乐器行店长、吉他老师,也在福利院里当过义工。
2013年9月,梁俊和新婚的妻子到贵州乌蒙山区石门坎的苗寨支教。
石门坎的孩子,80%是苗族,天生爱好唱歌。在进山之前,梁俊就想到,预先给一些古诗词谱曲,然后教孩子们唱。他希望孩子们活在诗里,可以感受诗的美好。
梁俊说:“我给古诗谱的曲,是有现代性的。诗文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但曲风却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于是传统文化就在现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在梁俊支教的第一学期,孩子们唱古诗的声音就响彻山间,在他两年的支教生涯中,他教会孩子们100多首古诗词,其中50首被他谱成曲。
学前班和一、二年级的孩子,梁俊教他们唱袁枚的“冷门”小诗《苔》。三、四年级的孩子,在春暖花开蜜蜂忙碌的季节,梁俊就和他们一起学唱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而高年级的孩子情感稍稍成熟,梁俊就带着他们一起唱宋词,辛弃疾的《青玉案》、苏轼的《江城子》成为孩子们的心头爱。
支教过程中,梁俊和其他老师还尝试着鼓励孩子们自己写诗,写的内容没有限制,“重要的是自己喜欢的。”
为《苔》只写了四句旋律
“写得简单,这样可以让孩童吟唱”
2014年春节,梁俊想到做一个微信公众号,把学生的作文和小诗放上去,他收集作品,录入文字,简单排版后就放到了网上。这个叫“童书乌蒙”的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全是山里孩子纯真的文字,吸引了不少关注。
2015年,梁俊和妻子离开石门坎回到重庆,而公众号一直在持续更新。
回到重庆的梁俊没有忘记苗寨里的孩子们,他发起了一个众筹项目。2016年年底,苗寨孩子的诗文集《乌蒙山里的桃花源》得以出版。
去年年底,梁俊和孩子们在北京参加了央视《经典咏流传》的录制。
昨日,梁俊表示:“我从没想过一首为教学而作的歌曲,能被如此多的人传唱,感动那么多人。”
节目播出后,梁俊也和许多网友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单曲循环”这首《苔》,“我感动于有机会和这些孩子们一起上了一堂‘节目录制’课。但是,即使登上了央视的舞台,我们的角色没变,依旧是师生,而不是表演者。”
梁俊创作的歌曲《苔》,只写了四句旋律,这四句旋律也被用在了央视播出版的《苔》中。“写得简单,因为这样可以让孩童吟唱。”
梁俊在山里创作的古诗音乐,都是朝着简单、好听的方向在做,虽然旋律简单,但它不同于那种节奏感很强的儿歌,梁俊说,他希望向儿童传递一种音乐旋律特有的美感,借此带领孩子们走进音乐与中文那充满诗意的世界。
梁俊认为,这首土生土长的小歌曲,与央视专业的音乐制作相遇,迸发出了另一种力量,“更丰富的器乐加入,音乐开始用它独有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情绪,让舞台上的《苔》更加丰满。”
重庆日报记者 兰世秋 实习生 林曦玺
原标题:《苔》一夜爆红 登上央视的支教老师来自重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