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九道城门 细数江津的前世今生
04-22 15:45:25 来源:上游新闻

downLoad-20190422154315.jpg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几千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留下太多荡气回肠的故事,让世人传扬。

在长江之滨,有一座小城,5000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居住,江水在此呈“几”字形环绕,勾勒出一道优美的城市轮廓线,这便是江津。

downLoad-20190422154338.jpg

△江津全景

“半城抱山筑,一水绕城流。”山、水、城交融相生,形成了江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到如今美丽滨江城市,5000年历史沉淀,物是人非,唯江津城延续至今。

这是一座怎样的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过去?踏寻着历史的足迹,我们一同去追忆江津那久远的过往。

5000年前这里已有人迹

downLoad-20190422154318.jpg

△江津老城图

每一位探寻江津的人,都首先会被她悠远的历史所倾倒。江津的渊源,和长江一样久远。人类自古逐水而居。长江之水经云贵高原一路向东,流到北纬29.18度,东经106.16度的水岸边,肥沃的土壤给生活在这里的远古先民,创造了优越的生存环境,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不是猜测,目前,江津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3处:一是江津城区东面长江边的江粑岩,二是支坪镇綦江与长江交汇处的王爷庙,三是龙华镇罗坝村长江与羊溪汇合处的羊溪口。许多古代先民在这些地方生活时打制的石锄、石铲、石斧、石刀、石矛、石鱼网坠以及碗、钵、碟等一一被挖掘出来。考古发现,在5000年前,即巴人还没有进占重庆和川江之前,江津境内便有先民在此耕稼渔猎、聚居生活。

downLoad-20190422154350.jpg

△江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

一直到商武丁年间(距今约3200年左右),居住在湖北西部的巴族由于受北面的商王朝侵占,被迫沿湖北清江流域西迁进入江州。巴族当时已进入青铜器时代,武器精良,很快就占据了今天川东的重庆、涪陵、江津等一带,在此建立了周属巴国。多部《江津县志》编纂者都在开篇写下:“江津在蜀之东,夏为梁州地域。”

不过江津真正设县的开始,是在东汉末期。那时,天下大乱,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设7个县,其中乐城县就是现在江津一带,这也是江津设县的开始,县城设在现今油溪镇。乐城县在历史上仅存在54年。

两晋时期,江津属巴郡江州县地,未单独设县。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权的更迭,江津之名及县治所在地屡有变更。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江州县城迁至僰溪口,即今仁沱社区顺江场址。其后,江津的县名在江州与江阳之间变换,治所也由僰溪口迁至今天的几江。至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江阳县为江津县,并沿用至今,此为江津得名之始。

正是有了长达1800余年的建邑史,江津成为古代重庆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是重庆古代除巴南以外唯一的属县,也是重庆对四川和贵州的口岸,自古繁荣昌盛。

一座县城开9道城门

downLoad-20190422154321.jpg

△江津城门

在缓缓打开的历史画卷中,还有一个现象,一直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江津人所惊叹,那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县城,居然有9道城门!“綦江县城烟多,江津县城门多”。这是一句清末民初时的巴蜀民谣。普通县城只有东南西北4道城门,为啥江津古城却和京城一样,多达9道城门? 

要看城门,就先得了解江津城。江津中心城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的长江两岸,历史上称几江镇,称谓起于北宋。因长江呈“几”字形流过,故此段江面称几江,因而得名。史上城镇历次选于“几”字的凸显部位,临长江,背依艾坪山,城市三面环水,城南鼎山叠翠。

明成化年间,人们开始在原有的土城基础上修筑城池,至清代已出现现代江津城雏形。江津县城,除按一般规律开有东西南北4座城门外,还依县城地势,沿江增开5座城门。9座城门分别是:北固门、迎恩门、通泰门、嘉惠门、临江门、西城门、来庆门、南安门、东阜门,各建有城楼。

downLoad-20190422154330.jpg

△残存的老城墙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除了南安门,其余8座城门都沿江开设。为何这样规划? 查阅资料,江津城定居的市民和流动的客商大大超过普通县城,多开城门是交通的必然需要。而且,增开城门全部靠近江边,更印证了当时主要依赖水运的实际情况。还有,依托天险长江,多开城门也易守难攻。

史料为证。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奢崇明占据重庆城,宣布立“大梁国”,定都东京(重庆)。之后他派兵进攻江津,江津军民在知县周礼嘉的带领下,经过半年的防卫战,最终以阵亡600余人,歼敌近5000人的代价取得胜利。这是江津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和最为残酷的战事,坚固的城防在这次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7条主要街巷完整保留

downLoad-20190422154324.jpg

△老街

探寻江津,还有一个令人迷恋的地方,那就是无论你走在那一条大街小巷,都可以随处找到历史的印记。在这里,历史街巷走向与现状基本一致,几江城区原有27 条主要街道,至今大部分保存完整,街道宽度、街道走向、街道名称几乎未改变。 

时间回溯到清时期,江津历史城区街巷已基本定型,为典型的井字型,有至圣街(浩阳街)、工字字(老新街)、大土地巷(胜利街)、王爷庙街(竹器街)、嘉惠街、天星函(天星街)、红壁头街、上儒林街(清平巷、和平巷)、一人巷(建设巷)、猪槽街等10条。街道狭窄、阴暗、皆为石板路面。

穿越到民国,江津城内主要道路增至25条,路宽约4米。史料记录详实:民国13年,休整街道;民国18-20年,街道改造,路面拓宽至9米,铺三合泥土面,修筑东门口至东广场的碎石路(大同路);民国31年,通泰门外发生火灾,后拆除通泰门、迎恩门及城墙,修通泰码头,东接七贤街,西接通泰街。

到解放后,又新增小巷数条。至1985年,城区共有大小街道41条、巷道5条。主要街道有大同路、四牌坊街、布市街、通泰街、南安街、天香街、七贤街等27条。环城公路路宽为14至20 米,支路多为3至10 米,水泥路面。从80年代后,虽然城区快速发展,不断往历史城区外扩,但历史城区内街巷取弯采直,街巷肌理更为优化,但整体街巷格局不变,主要街巷的走向不变,少部分街巷名称被改变。

如今,四牌坊街、五福路、板桥街、布市街、新街子、向阳街、通泰街、老米市街……27条带着历史记忆的主要街道大部分保存完整,街道宽度、街道走向、街道名称几乎未改变。沿江走向的长街与伸向水系的短巷、街巷依水灵活布局,主要街巷以东西走向的长街为主线,辅以南北向的短街构成“井”字型的网络格局,从九大城门通往城外的道路形成放射状。

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