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9日拍摄的“钓鱼城范家堰遗址本体加固与保护展示项目”工程现场。新华网 韩梦霖 摄
新华网消息,10月底的一天,重庆结束了持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天空终于放晴。在重庆市合川钓鱼城景区内的一处施工现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脚上的鞋子已经灌满泥泞,他却显得有些兴奋,“工程终于可以继续进行了”。
他说的“工程”,就是今年8月5日启动的“钓鱼城范家堰遗址本体加固与保护展示项目”,计划到2021年7月25日完工。工程完成后,范家堰衙署遗址将重现1279年被蒙元军队破坏后散落的场景,通过对遗址的展示,彰显古代建筑的独特艺术魅力。
2019年春,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遗址获评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家认为,合川钓鱼城范家堰遗址规模宏大、布局规整、轴线清晰、性质明确,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保存极其完整的宋代衙署遗址。
今年7月,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关于良渚话题不断刷屏。在袁东山看来,申报世界遗产,比的不是讲故事,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物质遗存。钓鱼城要想像良渚一样申遗成功,关键是从科学发掘中找到实证。
“目前在钓鱼城看到的建筑群大多都是清代建筑,并非南宋时期的建筑。范家堰遗址的发现,将为钓鱼城申遗提供最重要的支撑、最重要的实证。”袁东山表示。在他看来,作为目前重庆市唯一一处在建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体的支撑才能证实钓鱼城考古遗址公园的真实性。
袁东山指着一段围墙说,“我们是完全按照考古揭露出来700多年前宋朝建筑的现状及工艺流程,参考古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进行适当的归安,修旧如旧。这里的每一块石头,在进行修缮后都会放到原来的位置上去。”
像范家堰遗址一样,重庆主城“四山”的宗教寺院、名人旧居、抗战遗址等,也正在得到更好的保护。重庆正在实施一场系统的、科学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修复工程。
▲重庆市南岸区南山的黄桷垭老街。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当前的重庆,正在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但同时,重庆更在走向历史文化深处,让世界看到重庆的城市人文内涵。
10月25日,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工作的意见》,提出全面建设“山水、人文、城市”三位一体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目标,力争为全市人民和外来游客呈现有历史的城市、有特色的乡村、有情怀的街巷、有记忆的步道、有故事的建筑、有文化的环境,增加重庆的书卷气、翰墨香,让近者悦、远者来。
“我们将坚持保护优先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强化刚性约束,积极稳妥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修缮利用,避免建设性破坏。”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文化风貌处相关负责人说。
《意见》既有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又提出了改善老百姓周边老建筑、老街巷环境的具体措施,还为外地来渝游客提供了众多具有历史文化的旅游目的地。如在促进文旅融合方面,《意见》提出要建设文化旅游线路,丰富文旅体验。整体保护主城区“两江四岸”历史文化资源,依托九龙半岛、钓鱼嘴半岛及原重钢片区建设长江文化艺术湾区;打造南滨路传统风貌带,建设开埠文化博物馆和开埠文化遗址公园。
而近期亮相的《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统筹规划》,在传承城市文脉方面也提出深入挖掘“两江四岸”城市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延续历史文脉。串联“两江四岸”地区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带,实现“记得住乡愁”的目标。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人文,将同山水一样,成为这座城市最美最厚重的风景。
▲今年9月拍摄的重庆东水门城墙。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重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在这里交融发展,留下大足石刻、湖广会馆等2万多处历史文化遗迹。
摸清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家底,除了传统风貌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成片成带的资源,重庆还将关注重点放在了历史建筑这样的“单点”资源上。
今年9月,重庆市公布了第三批130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本次公布的历史建筑反映了重庆城乡发展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建筑、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例如,入选的水利设施类建筑中,除了人们熟悉的桥梁、水塔等,还有数处常见于重庆农村的渡槽。渡槽外形类似桥梁,普遍用于灌溉输水,也用于泄洪、排沙等。
据了解,重庆于2016年初启动了“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历史建筑的普查、评定,先后形成了重庆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176处、重庆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81处,目前已确定了387处历史建筑。
“这项工作对于传承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特征、充实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做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2018年重庆市启动了全市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建设,开展全市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测绘和数据采集。同时,与文物部门共享文物遗址数据信息,为开展系统修复、整体保护奠定基础,摸清历史文化资源“家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历史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
截至目前,第一批历史文化资源测绘和数据采集已完成75%的工作量。重庆市已形成9处传统风貌街区、99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87处历史建筑、25908处不可移动文物等各类资源点为基础的全域历史文化资源序列。
▲重庆工业博物馆内陈列展出的火车头。新华网 韩梦霖 摄
“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要挖掘好、保护好,更要做好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让历史文化资源更具活力。”重庆当地学者认为。
今年国庆期间,刚刚开放不久的重庆工业博物馆游客如织,成为重庆又一处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博物馆坐落于重庆市大渡口区,依托重钢原型钢厂部分工业遗存建设而成,由主展馆、“钢魂”馆以及工业遗址公园等室内外公共空间工业展品装置式陈列共同构成。
在工业遗址公园,1905年英国谢菲尔德公司生产的8000匹马力双缸卧式蒸汽原动机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留影。据导游周小姐介绍,重庆工业博物馆内不仅陈列展示了众多珍贵的工业设备展品,还让公共艺术与工业文化相结合,打造了多座展品装置艺术主题雕塑——如用巨型钢铁设备及部件构建的钢铁城堡外表酷似小黄人,丰富有趣的造景和充满幻想的涂鸦让原本冰冷的钢铁焕发出生机和魅力。
“钢魂”馆则是在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钢迁会生产车间”旧址上,通过活化利用、专题陈列、科普体验等多种形式,,呈现了“钢迁会”成立、西迁并支持抗战的历史。“钢魂”馆旧址在修缮时尽可能保留下了厂房的原貌,包括内部历年改造的痕迹和破损的痕迹,以增加可读性、可识别性和历史的沧桑感。
在这里,不仅陈列了天府煤矿用于运送采矿工人的平巷人车、铜元局使用过的无心磨床、重钢厂用于零件加工的铲齿车床,还复原了綦江铁矿工人开采矿石的场景。此外,“钢魂”馆内还设置了不少可以互动体验的主题场景,运用了不少高科技的展现方式,让游客获得酷炫的游览体验。
“这里既有硬核的工业风,又有有趣好玩的文创设计,还能带着小孩亲身体验重庆工业百年的变迁历史,感觉这一趟来得很值。”一位前来参观的市民表示。
这一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案例,也会对重庆其他闲置工业厂房、工业遗址的开发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开展历时文化资源普查、推进保护修缮、传承历史文脉、完善法规体系、促进活化利用,切实提升重庆人文品质,彰显大城大美大人文的精神内核。”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韩梦霖
原标题:重庆:走向历史文化深处的山水之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