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颜崇德(左一)正在涪陵区新妙镇小平村小平五组江方莲家屋前,详细了解其经营状况。 记者 罗斌 摄
重庆日报消息,3月7日,小雨。
重庆日报记者见到颜崇德时,他正在涪陵区新妙镇小平村小平五组江方莲家院坝里,教江方莲如何用手机上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企业年报。
乡间道路泥泞。一路走来,记者几次险些滑倒,脚上的皮鞋早已面目全非。而对于59岁的颜崇德来说,这样的走村串户已是家常便饭,再陡峭的山坡走起来也如履平地。
作为新妙工商所的一名基层工商干部,他在一线工作了37年。为了服务市场主体、调解消费纠纷、振兴乡村经济,37年来,他走破了100多双胶鞋,在辖区两镇一乡3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留下了自己一串串脚印。
从小怀有报效祖国的梦想
初识颜崇德,记者惊异于他的脸。
不知为何,在与颜崇德交谈时,他的右脸始终没有表情,左脸一笑,形成鲜明对比。
“大家开玩笑,说我长得丑,娃儿都要遭黑哭。”颜崇德看出了记者的困惑,打趣地说,“全靠有一张与众不同的脸,乡亲们都知道新妙工商所有个颜崇德,有事情就来找我,办事方便。”
出生于新妙镇弋阳村的颜崇德,从小听着李蔚如、刘伯承等革命事迹长大,怀有报效祖国的梦想。19岁那年,颜崇德如愿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次夜间阻击中,颜崇德头部被手榴弹弹片击中,落下了终生残疾。至今,还有一枚细小的弹片留在颜崇德的脑中,一遇气候突变就会引起头痛。这次受伤还造成他右耳丧失听力、右脸面部神经麻痹。
“受了伤,转业到地方一样可以为人民服务。”1981年,颜崇德转业到地方时,放弃了组织提供的较好岗位,执意回到老家新妙镇,做一名基层工商干部。
颜崇德说:“不管我以前在前线穿军装,还是现在穿工商制服,都是群众的兵,一个为群众办事的兵。”
刚转业时,新妙工商所领导曾准备给颜崇德“特殊照顾”,免除他外出巡查、宣传等工作,但他并未接受,坚持工作在一线。
这一坚持,就是37年。
睡过山上的草地路边的石头
新妙工商所服务范围包括新妙镇、石沱镇和增福乡,辖区面积共321.72平方公里。但新妙工商所总共只有7名工作人员。
颜崇德不仅要负责全所的合同中介、信用信息工作,还要负责石沱镇和增福乡的巡查监管。其中,增福乡是涪陵最偏远的乡镇,最远的地方要走50多公里山路。
“我多走点儿路,群众就可以少跑腿。”抱着这样的想法,37年来,颜崇德一直奔走在田间地头。
石沱镇富广村的任德厚开副食店,要办营业执照,颜崇德走了20多公里,主动送照上门;增福乡小湾村卖农机的张帮信被投诉销售的微耕机用不了,感觉很冤枉,颜崇德坐了一个多小时车,再走路20多公里前往现场处理;江方莲的微企要年报了,颜崇德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主动上门给予帮助。
在颜崇德看来,走再多的路都不累,只要能为大家服好务,他就开心。有时,走在路上,颜崇德会旧伤发作,此时他就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在草地上、石头上睡一会儿,好些了又继续赶路。
据统计,新妙工商所辖区3000多个体工商户,其中约40%的年报都是由颜崇德帮忙填报。“许多农民不会用电脑,我现在正在教他们用手机,以后年报就方便了。”颜崇德笑呵呵地说。
巧用微企商标等政策帮助群众致富
“最近生意怎么样?树子卖了好多棵出去?”在江方莲家,颜崇德向江方莲详细了解其经营情况。
天天和村民打交道,颜崇德深知农民挣钱不易,总会想办法运用政策帮助村民增收。
2011年,颜崇德通过走访发现,增福乡有养殖土鸡的传统,且这里的土鸡个小、肉嫩、味鲜,但因为没有名气,卖不起价,销量也上不去。
颜崇德主动找到增福乡政府,建议他们注册增福土鸡地理标志商标。这一建议立即受到重视,在颜崇德的帮助下,申报工作迅速展开。2012年,“增福土鸡”地理标志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
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后,增福土鸡从原来的每斤16元卖到了25元,当地大批农民因养鸡致富。如今,当地参与养殖的从业人员已经超过2000人,年产值达到2.6亿元。
除了大力发展商标,颜崇德还鼓励乡亲们创办微企。“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创办微企还可以得到扶持。”颜崇德总是这样走村串户给乡亲们做工作。
在他的努力下,如今,新妙工商所辖区内的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截至目前,该辖区已注册企业1086户、个体工商户3320户,比上年分别增加167户、620户。
今年,颜崇德已经59岁了,但他工作热情不减。“希望在我有限的工作时间里,能带动更多乡亲脱贫致富,早一天实现乡村振兴。”他说。
重庆日报记者 曾立
原标题:走村串户服务市场主体,59岁的颜崇德走破了100多双胶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