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26日,是环卫工人的节日。
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把这一天设立为“环卫工人节”。
昨日,记者从市环卫局获悉,截至目前,我市从事环卫行业的人员共68794人。其中,一线环卫工人达到了46778人。
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环境卫生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事关民生和城市形象。近年来,我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和作业质量不断提升。这与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环卫工人的工作虽然平凡,但是却不简单。他们不仅是城市“美容师”,还有着不少绝活。昨天,“发现重庆之美——重庆市第二届寻找最美环卫工暨重庆城市治理创新范例调查推选活动”的部分候选环卫工人,就亮出了自己的绝活。
会养兰花的 清洁小组长
绝活
养兰花做盆景,多个展台获全国金奖。
在重庆南山植物园,50岁的李勇是一个“全能人才”。
李勇是南山植物园中心园区管理科的清洁小组组长。他负责的南山植物园中心园区清洁工作,得到了多方肯定。园区的园容园貌在全市考评中多次获得第一。
李勇也是南山植物园兰园的绿化组组员。他擅长养兰花,做盆景,他参与设计的展区、展台,曾多次获得全国金奖。
创新改进垃圾桶
李勇把巡查园内的清洁卫生说成是“散步”,听起来很轻松,实际上却一点都不容易。每天,李勇有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清洁巡园上。南山植物园的每一条路,他每天都要走几遍。因此,李勇也成了南山植物园的“活地图”。
去年,李勇在清洁巡园时发现,园内的垃圾桶桶门经常关不严实,出现损坏,从而导致垃圾“往外跑”。为解决垃圾桶垃圾“往外跑”的问题,他开动脑筋,改进了垃圾桶的设计,给垃圾桶桶门加装弹簧。
如今,南山植物园的200多个垃圾桶已经完成改装,彻底解决了垃圾桶垃圾“往外跑”的问题。
扎根兰园细心养护
李勇爱兰花,在南山植物园是出了名的。5年前,李勇从重庆游乐园调到南山植物园工作,从那以后,他一有空就往植物园的兰园里跑。
李勇不仅跟着园内老一辈技师为兰花遮阴、换土、浇水、换盆,还向老专家、老技师学习实际操作。如今,李勇已经从一个兰花爱好者,变成了兰花种植的行家里手。他经常给其他同志解疑释惑,为兰花爱好者和中小学生进行兰花种植的科普咨询服务。他负责养护的兰花长得越发健壮,兰园的兰花也一年比一年多。
李勇还喜欢做盆景和景观绿化,他参与的项目,在2016年参加大理国际茶花博览会、2017年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杜鹃花展、2018年参加第十五届杜鹃花展等,获得多项展区、展台金奖。
练就扎扫把的捆扎技能
绝活
混合编织袋和包装袋,延长波丝扫把使用期限。
扎扫把是清扫工的必备技能,来自江北区环卫所的田冬梅就是一个扎扫把能手。
“扎扫把不能只讲速度,还要扎得牢靠好使。”田冬梅说,21年来,她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扎扫把模式,让扫把好看又耐用,曾获江北区“最美环卫工”“百名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等称号。
50分钟扎一个扫把
田冬梅说,清扫工人都是自己捆扎扫把,经改装后的扫把用起来轻巧方便,地面清扫得也更干净。
“扫把的第一原材料就是塑料编织袋,需要把编织袋拆分成须,捆成一个个单独的花朵,然后找来楠竹,固定成椭圆形楠竹圈盘,最后再将花朵绑在圈盘上固定。”田冬梅说,这就是波丝扫把的整个流程,一个波丝扫把一般需要17-22个花朵,10-15根楠竹,要绑得均匀,才能将地面清扫干净。如果一个人扎,需要50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做好一把。
去年,田冬梅和同事组队参加环卫作业技能大赛还获得了三等奖。
让扫把耐用又好看
作为波丝扫把的原材料,编织袋的质量直接决定扫把的使用期限,一般人的扫把用几天,最多10天,田冬梅的扫把却能用上10多天甚至更长,她还会重复利用。田冬梅介绍,在打扫街道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门店丢弃的包装袋,她发现这种包装袋材质很硬,用在扫把上,十分耐用。
“我都是用这种包装袋和编织袋混合,可以延长扫把的使用时间。”田冬梅说,她从来不用别人的扫把,自己亲手扎得外形好看,用起来也顺手,在推灰保洁时效果十分明显。
田冬梅所在的小组主要负责华新街到北滨路片区,凌晨三四点出门,扫到天亮开始给市政设施保洁,保洁完后继续清扫,清理边坡上的垃圾,每天如此重复,已经坚持了21年。
把餐厨垃圾变成有机肥
绝活
提出条垛式堆肥,让沼渣更快更好发酵产生有机肥。
去年,市环卫集团提出对沼渣(餐厨垃圾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途径的新探索,作为集团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处置厂的一名技术员,初入职场的陈洪亮肩负起了这项科研探索工作。
经过摸索尝试,他和团队的5人成功将沼渣变成了有机肥。
一把铁锹开干
去年6月,化工专业毕业的陈洪亮成为重庆市环卫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处置厂的一名技术员,主要负责工废厂科研技术和环保相关工作。
去年11月,市环卫集团开始对沼渣进行资源化利用途径的新探索,通过多方工艺备选,决定利用沼渣与园林垃圾细料混合堆肥制取有机肥。陈洪亮肩负起了堆肥科研探索相关工作。
“最初开展堆肥试验工作时,现场能提供的条件极为有限,没有翻抛设备,也没有遮雨棚,但是为了堆肥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我们一人一把铁锹就开干。”陈洪亮说,虽然条件简陋,也没人懈怠。
条垛式堆肥发酵更好
陈洪亮介绍,堆肥过程需要堆体与空气发生接触,不断升温从而发生性状改变。于是,陈洪亮提出将堆体分开,采用条垛式堆肥,让堆体与空气接触更快。
试验后,效果十分明显,堆肥周期也成功缩短。
“目前,经过二次陈化的有机肥已经达到了NY525-2012有机肥料国家标准,并实现了销售。”据陈洪亮介绍,目前产生的有机肥已经实现了订单销售,将用于城市行道树等植物栽种。
“此次科研探索也充分证实了采用沼渣与园林垃圾混合堆肥生产有机肥的可行性,达到了对沼渣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目的。”陈洪亮说。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倩 刘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