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
唐肃宗时期和宋神宗时期,朝廷允许放高利贷。高利贷的本金,有朝廷拨付的“本钱”和“公用钱”,也有官员们自己凑的集资款。上至六部,下至府县衙门,都把这些本金放出去,放贷的对象主要是各衙门辖区内的商人。月息最低3%,而且是“驴打滚”的利滚利,利率相当可观。获得的利润,财政抽小头,本衙门留大头,大部分利息都存进了“小金库”,其中一部分就发了年终奖。
明清时期和宋朝不一样,官员的俸禄非常低。比如明朝的大清官海瑞,只靠工资一年到头连肉都吃不上,有次人们看到海瑞买肉很奇怪,“他怎么能买得起肉?”原来那天是海瑞母亲的生日。可见官员要是不贪,只能在长辈生日或重大节日时才能吃上肉。明清时期有一段时间,京官的年终奖不是朝廷发,而是来自地方官员。当时地方官员来钱渠道多,而京官就比较穷困一些。地方官员想要获取信息和得到京官的照应,又不敢直接明目张胆的以金银财帛送礼,怕被人按上个“行贿”的罪名,于是,就在冬日降临时,以为京官购置取暖木炭为名,向六部司官孝敬钱财,此谓“炭敬”。有诗证曰:“瑞雪逍遥下九重,行衙吏部挂彩灯。频叩朱门献暖炉,玉做火塘熔炭红。”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柴炭并不便宜,而且是主要取暖来源,有了这笔柴炭费,京官们就能名正言顺地过一个温暖的冬天了。
“炭敬”是“馈岁”(新年礼物)的意思,地方官员赠送所附的信里一般不直接说数目,以梅花诗八韵、十韵或数十韵代替,如果是四十两银子就说是“四十贤人”,三百两就说“毛诗一部”,显得很儒雅。
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官员获取的年终奖差别很大,多则多于一年工资,少则相当于一顿丰盛的饭菜。所以,对于年终奖羡慕嫉妒恨的情绪自古就有,人们都眼巴巴地羡慕那些丰厚的“别人家的年终奖”。南宋大诗人陆游说过一句顺口溜:“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祓裤。”意思是,吏部和户部一个管官员升迁,一个管工资发放,红包多得收不完;而礼部主管文教,兵部在太平时期用处不大,都没人理会,所以,这两个衙门的官吏就没有多少红包,穷得要去当裤子。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