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下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交工验收会议在珠海召开。根据验收办法的有关规定,一旦顺利完成验收,就将具备通车试运营条件,可以交付使用。
记者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了解到,参会单位包括国家交通运输部、香港路政署、澳门建设发展办公室、广东交通运输厅、广东海事局、广东省交通运输工程质量监督站、广东省交通运输工程造价管理站。
这一天是建设者盼望已久的时刻,但当它如期而来时,参与港珠澳大桥的重庆建设者却觉得心情复杂。
我是建设者我自豪
上午,参加交工验收大会的专家来到现场,重庆中宇高级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工程监理刘卫与港珠澳大桥总工苏权科再次登上东人工岛,“今天珠海天气很好,碧空万里,港珠澳大桥显得特别的漂亮,我感觉特别的骄傲和自豪。”刘卫说,这背后是成千上万建设者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刘卫
2016年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最关键的一年,对于刘卫也是刻骨铭心。这一年他常坐深夜航班往返于重庆与珠海,但除了处理工作他在重庆逗留的时间很少。3月母亲生病住院,6月13日过世前几天他才回到母亲身边。这一年刘卫的女儿参加高考,尽管他十分惦念着女儿的学习情况,但陪读的时间却几乎没有。2017年大桥亮灯仪式前不久,工程质量把控更为严格,在工地爬上爬下时刘卫不慎摔伤,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座轮椅、杵拐杖上工地。
“因为工作,对家人有些愧疚。”刘卫说。
幸福专列带我回家
“这一刻有点依依不舍。”中交二航局二公司三工区一分区的重庆籍总工程师张洪说。
2010年12月港珠澳大桥开工,2011年,张洪来到珠海参与建设。他所在的工作是海底沉管隧道预制。“为了让万吨巨轮通过,港珠澳大桥设计了海底沉管隧道,33节隧道事先在附近的工厂做好,然后再像乐高积木一样细丝严缝地衔接在一起。”张洪说,7年的时间,挑战了各种技术难题,也遭遇了不少失败的打击,“但现在恢弘的大桥就在眼前,我一点也想不起曾经历的那些煎熬的日子。”
张洪表示当全社会都瞩目港珠澳大桥之时,作为建设者他最大的感受是不舍,“大学四年在一个城市读书,毕业时你会觉得难舍难分。我们跟港珠澳大桥朝夕相处了7年,相当于‘硕博连读’。就要离开了,心里真的相当舍不得。”
80后的张洪说,2月5日晚,他跟工友一起喝醉了,回想起2018年1月海底隧道通车,那些奋斗的往事历历在目。据了解,8日,一辆“幸福专列”将载着张洪等人回家,“再过两天我就可以看到老婆孩子了,一家人团聚过年了。”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起自粤港分界线(K5+972.454), 沿 23DY 锚地北侧向西,以沉管隧道下穿珠江口铜鼓航道、 伶仃西航道,以桥梁形式依次跨越青州航道、江海直达船航 道、九洲航道,止于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K35+890),全长约 29.6 公里。
相关新闻>>
总设计师谈技术创新
孟凡超
前段时间,记者专访了重庆交通大学1978级校友、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他说,港珠澳大桥设计施工在国内甚至是世界首次应用的技术非常的多。该桥的设计施工专利技术多达几百项,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特大型跨海桥梁和通道建设项目中集新理念新技术之大成者,是我国桥梁与通道工程创新技术爆发性增长的典型代表。
港珠澳大桥在国内甚至是世界首次应用的新技术主要包括:
1、“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设计施工理念;
2、2.2~2.5米直径钢管复合桩基础设计技术;
3、大直径钢管桩1/400高精度沉桩设计技术;
4、大型墩台和墩身节段装配化设计技术 ;
5、装配化墩身节段连接75mm直径高强粗钢筋预应力体系设计技术;
6、3000吨级以上墩台整体高精度装配化设计技术;
7、3000吨级以上钢塔整体高精度装配化设计技术;
8、3000吨级以上钢箱梁整体高精度装配化设计技术;
9、“GMA+SMA”钢桥面铺装设计技术;
10、钢桥面铺装足尺仿真精确控温加速加载试验设计技术;
11、超长钢箱梁梁内全自动巡检车设计技术;
12、超长钢箱梁梁外全自动巡检车设计技术等;
13、大直径钢圆筒围堰快速筑岛与施工装备技术;
14、海上人工岛软基处理与沉降控制技术;
15、大直径挤密砂桩软基处理施工装备技术;
16、沉管深水软基处理与沉降控制技术;
17、沉管深水地基整平与施工装备技术;
18、超大型管节高精度液压模板技术;
19、超大型管节高精度流水线制造技术;
20、超大型管节断面结构控裂与防渗技术;
21、超大型管节部分预应力结构技术;
22、超大型管节深水高精度沉放与施工装备技术等。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黄晔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