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乡愁背后的诗人余光中
12-14 14:10:52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1966年,余光中写下《当我死时》,他深情地呼喊: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今天,噩耗传来,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医院过世,享年90岁。

《乡愁》背后的三个时期

不少读者对余光中的印象源于上世纪后期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小小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创作《乡愁》时,余光中不过二十余岁。事实上,余先生的乡愁早已贯穿整个人生,整个诗文创作。

余光中曾把自己的生命划分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旧大陆是祖国,新大陆是异国,岛屿则是台湾。他21岁第一次离开旧大陆去岛屿,30岁第一次离开岛屿去美国求学。第一次离开,思念的是台湾,后来,思念的是祖国,再往后,变成对中国文化——汉魂唐魄的无限眷恋。

年轻时,余光中因为对外国文化的向往而选择主修外文,又屡次去往美国留学和讲学。美国文学与文化对他影响愈深,乡愁也像魔豆般在心底滋长。他日思夜念的故乡,是再回不去的故土,深邃的中国文化,已逝的美好,精神的栖所。

余光中手书《乡愁》

他的办公室正对台湾海峡 远眺故乡

余先生一生漂泊,从江南到四川,从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研习,让余先生在中西文学界享有盛誉,往返于两岸,却依然从未有过“归属感”。他诗文的主题,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入骨的苍凉与顽强。

“童年的天空啊,看不见风筝,看到的是轰炸机”。战火中一路逃难的童年,是“乡愁”萌发的最初土壤。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小时候还未入学时,跟着父母往返于南京、泉州、杭州等地。9岁因战乱而逃离故乡,母亲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担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后来又辗转避难于重庆。在巴山蜀水深处,余光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十几岁的余光中一心向往的是逃离这个闭塞落后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正是为了这个夙愿,余光中在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文系,他觉得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径。同时考取金陵大学与北京大学外文系的余光中,因为母亲的挽留,选择留在南京。1947年,就读金陵大学外文系。原以为可以就此驻足故乡,却没料到迎来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为战争,余光中辗转南下,直至定居台湾。1971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乡愁》。

2013年10月,余光中来上海参加“他们在岛屿写作——台湾文学电影展”开幕式。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他说,自己现在任教的中山大学位于高雄西子湾,正对台湾海峡,“每天在学校办公室,望过去就是我熟悉的故乡,我要庆幸,自己不是住在台东,不然面对的就是太平洋,我又不要看美国,有什么用呢?”

全家人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余光中12岁时,父亲余超英开始教他文言文。余光中说,“父亲教的文言文基本都是属于‘文以载道’的,他教的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令我印象很深。”

“不过,当时我更喜欢具备很多美感的东西,后来我的一个舅父补足了这方面的不足,教我《秋风赋》《阿房宫赋》等,这些美文我很喜欢,也影响后来写文章的倾向。在我看来,文学家写文章,不只要写出美感,也要写人生的道理。”余光中认为,这些美文都经过千锤百炼和几百年的考验,而始终能够赢得读者喜爱。

余光中曾对班上的学生吟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他们闻所未闻,非常感动。余光中这才发现,台湾现时的中文系,根本不出声吟诵古文,包括诗词。1992年,英国文艺协会邀张戎、汤婷婷、北岛和余光中去英国的六座城市演说并吟诵。每次余光中一定吟诵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一定赢得热烈的掌声。

15.png

此后,余光中分别在金陵大学、厦门大学以及台湾大学外文系学习。1958年,余光中又前往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这段时期,余光中翻译了《梵高传》《老人与海》,出版了诗集《钟乳石》。他的不少文章、诗歌也带着西方文化色彩。

但不久后,余光中发现,自己的西化应该遏制、淡化了,因为要做一个中国当代作家,是不能这么西化的。随着再次研读文言文、古诗词,余光中决定将其之前翻译的《梵高传》时隔十年后再次修改出版。余光中说,“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我当年的英文不好,而是我不满意当年用中文的方式了。我再改一遍的用意,就是把偏于西化的中文改过来。”此后,余光中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教书,从外文系转到中文系,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学相当重视。

f383a6ede4aadaaa9f9ef88d9921db9e.png

余光中的妻子范我存是专门研究玉的专家,而玉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内容。余光中说,她虽然不发表作品,可是对于文言文有相当的了解。所以余光中对女儿的教育,是让她们在耳濡目染中自然接受古典文学。

4ebff17b7b9bb7fa6044b60f2186f096.png

余光中一家

余光中的大女儿余珊珊就是中文系毕业的,余光中一家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讨论李商隐的诗和苏东坡的词。虽然余光中的其他三个女儿没有读中文系,但余光中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们也都耳濡目染。

来源:海外网、中国青年网、江苏文艺出版社、实况新闻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