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午9点31分,导演哈文在微博上公布了丈夫李咏患癌离世的消息。今年5月,这位前央视主持人才刚满50岁。
哈文提到,李咏去世前,曾在美国接受了长达17个月的抗癌治疗,这引起网友热议,“癌症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却来得悄无声息。”大家感叹着生命的不易和疾病的可怕,“现在好多单位都年年体检,但是为什么很多癌症一查出来就是晚期了?”
癌症离我们真的远吗?
重庆去年平均每天新发185例
癌症真的离我们很遥远吗?根据2017年重庆市新发肿瘤登记数据显示,重庆市27个监测点总人口为23529261人,2017年的肿瘤新发病例累计报告为67496例。也就是说,2017年,约每348.60人中就有一个新发癌症,按照一年365天计算,平均每天约有184.92例新发癌症。
另一方面,2017年,重庆27个监测点肿瘤死亡病例累计报告43614例,也就是说,2017年,重庆约539.49人中就有一人因患癌去世,平均每天约有119.49人死于癌症。
各年龄组均有肿瘤发病,0岁-1岁有个小高峰,从5岁开始呈现较平稳趋势,从20岁开始基本呈现随年龄增长总体上升趋势,在85岁及以上发病率达到最高。
根据性别来看,55岁以前男性和女性的发病趋势总体一致,55岁以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年年体检为何仍患癌?
普通体检与肿瘤筛查区别大
“依照李咏家的条件,肯定平时健康体检很全面,难道癌症早期没有发现?”一网友不解。“体检没什么用,年年体检该得癌症还是要得!”甚至有人这样回复。
对此,重庆市肿瘤医院健康体检与肿瘤风险筛查中心主任张海燕说,很多人把普通的健康体检和肿瘤筛查混为一谈,但它们其实有很多不同,“一个是普遍拉网,一个是针对性的检查,一个是大众化,一个是个性化。”
肿瘤筛查是一种更专业的体检方式,是针对无症状的健康人群进行的一系列以发现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为目的的医学检查。
做肿瘤筛查,首先要进行肿瘤风险的问卷评估,然后和医生面对面交流评估。按照一般流程,医生会参考风险评估结果,仔细询问被检查者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和家族遗传史等,针对具体情况做相应的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检查。
对于肿瘤筛查,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患有某种癌症,医生就会建议体检者做与其相关的部分针对性检查。如母系这边亲属患有乳腺癌的话,女性体检者会被建议每年都检查乳腺。如果是吸烟者还要重点筛查肺部。
“虽然普通体检与肿瘤筛查会有一些看似相同的项目,但检查重点却不一样。”张海燕指出,以抽血为例,常规体检查的是血常规、血糖、血脂等,而防癌体检则关注血液中的癌症标志物,即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提示肿瘤的存在。
新闻纵深>>
关于肿瘤筛查有以下误区
没有症状就不用筛查了
一次筛查正常就管终身
标志物正常就没患癌症
张海燕说,在临床工作中,很多人通常将医院看作治病的地方,“不舒服了才想到要去医院,预防性的筛查意识不够。”实际上,肺癌、胃癌、食管癌等癌症在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等到出现明显不适了才就医为时已晚。肿瘤筛查,是发现早期癌症的重要手段。
还有人认为,一次专业的肿瘤筛查后,若身体健康,就可多年不用再进行筛查,但实际上,血液学的检查结果经常发生变化,影像学的检查结果也有一定的“有效期”。对于一些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多人患恶性肿瘤、长期吸烟饮酒的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等高危人群,体检时间间隔要缩短,可半年筛查一次。
另外,40岁以上的体检人群,大多会选择检测肿瘤标志物,“绝大部分人认为,如果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就说明身体中没有肿瘤。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临床中各种肿瘤标志物只能作为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另外,对一些特异性不强的癌症如肺癌、胃癌一类,往往在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显示正常的时侯,就有可能已经患了癌症。
不同年龄段筛查重点不同
20岁后,有性生活的女性,要开始做宫颈HPV以及细胞学检查,进行宫颈癌筛查。宫颈癌筛查是目前最有效的、简便易行的早期发现宫颈癌的办法。
30岁后,女性要注意乳腺检查。首先是自检,月经来潮的第9~11天最适合自检,停经或更年期女性最好在每月的固定一天进行自检。
30岁后,喜欢饮酒的男性应注意肝脏检查,每年检查一次肝功能,腹部彩超以及甲胎蛋白。
40岁后,中老年人尤其是抽烟的人,应做低剂量螺旋CT筛查,对早期发现肺癌有积极意义。此外,还应对胃癌进行筛查,包括胃蛋白酶原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胃肠镜检查等。
40岁以上的女性应每年做一次乳房体检,妇科检查。4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每年都应做一次肛门指检。肝炎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检查腹部彩超、血清甲胎蛋白、病毒DNA以及肝功能。
50岁后,有结、直肠息肉,结肠癌家族史,腹泻、便秘、便血史的人最好做结肠病变的筛查,肠镜诊断率最高。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查则可及早发现前列腺癌。
相关新闻>>
人类距治愈这些绝症还有多远?
据新华社“干细胞修复子宫内膜,治疗不孕症已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研发批准的世界首个冻干埃博拉疫苗,为抗击非洲埃博拉疫情做出重大贡献。”“世界首个批准上市的基因治疗产品‘今又生’在中国诞生。”在刚刚结束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部主办的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上,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吸引了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30多个国家科技工作者齐聚中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共同致力于借助生命科学攻克这些绝症,让人类摆脱疾病困扰。
近年来,中国开展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多组学研究推进生命科学大发现,表观遗传学研究呈现出从空白到顶尖的迅猛发展势头,已广泛应用于疾病诊疗和药物研发,免疫疗法陆续应用于多种肿瘤治疗。
免疫疗法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手段,免疫抑制剂和细胞免疫疗法是当前免疫疗法研究热点。
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抑制剂,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最引人瞩目。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审批六种PD1/PDL1抗体治疗药物,用于治疗十几种癌症,未来两三年会增加到二十几种癌症。
今年8月,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3期试验。10月25日,中国科学家在第11届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实验会议上首次介绍国产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该药能够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第11届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实验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雷切尔·申德勒说,这一研究成果是继胆碱酯酶抑制剂上市10多年以来,最接近成功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