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了12年的语文课,如今的大学生却迎来当头一棒: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差,差到学校都要开课重新教了,而且是必修课。
在高中阶段养成的应试思维与在大学阶段需要的批判性思维,差异是很大的,没有相应的教育过渡,很难切换自如。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2018年10月29日,浙江农林大学《大学写作》课程正式开讲,并被教务处列入学校重点建设的优质通识必修课程,2018级求真实验班成为首批学习的班级,课程“定位为非文学写作,旨在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图片来源:浙江农林大学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作为全国高等学府,写作课成为其他高校可供参考的样本。在2018年5月17日举办的首场“清华名师教学讲坛”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将在今年秋季入学的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
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彭刚说:“‘写作与沟通’课程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写作或说理写作,以期通过高挑战度的小班训练,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网截图
没想到,高校开设写作课的举措,受到许多网友的支持,一位已经毕业的网友感慨道:“我工作几年,越来越感觉到写作的重要性,它考验的是条理性,条理性考验逻辑性。”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中国青年报对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则显示,88.0%的受访者希望大学开设论文写作课程,67.8%的受访者认为导师要严格把关项目的可行性和难易度。
大学开设写作课,没准儿真会成为一个趋势。
二
眼下,大学生写作真有那么差么?
中国青年报对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4%的受访者周围存在抄袭课程论文的情况。不少同学写论文是从各类文献中复制粘贴,通过颠倒顺序等方式来获得通过,更有甚者会直接找淘宝上的枪手代写。
即使是中国顶尖大学,也免不了这种现状。2018年9月,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课”的老师,给22名期末文章抄袭的学生都打了0分,在微博上引发关注。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据媒体报道,苏老师邀请了外校专家共同阅卷,阅卷过程中发现有些文章“好得不正常”,“现在确认的20多例抄袭,我都有确凿证据。有的人是整篇整篇、大段大段地抄,甚至抄凡尔纳这种名家的作品;有的就是改个主人公的名字,或者东抄一段,西抄一段。总之,没有字是自己写的。”
其实,大学生也挺委屈的,这锅不该全是他们背。有学生吐槽老师道:
请问有多少教授真的认真教过如何写论文?
论文写得差并不一定是逻辑差,就像有些老师的论文写得666,教学水平依旧呵呵。
写论文的时候去找老师,一问三不知,最后告诉我他也不清楚怎么写,让我自己去找些论文看看。
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写作本来就是个短板。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CCSS项目调查发现,其实中国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比美国学生明显要高,也就是说中国大学生其实并不懒。真正的差距之一在于,中国高校对写作量(特别是短篇论文)的要求过低。
三
以批判性思维为训练核心的大学写作,在我国还初露锋芒,在国外一流高校中已经形成经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曾展开对中美一流大学写作课程的调研,发现美国常春藤联盟学校等开设的写作课,已经配备了专门的教学人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
以哈佛大学为例,对于进入哈佛的学生来说,不论申请什么学院,将来志向是文史哲、数理计算机,乃至商科,有一门课是所有大一学生必修的,那就是写作课。
哈佛大学写作系主任、人类学家James Herron博士说,“培养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一直是美式教育最核心的目标,完善的写作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式。”
那么,大学写作课指向的批判性思维,究竟是什么呢?
世界上第一个定义“批判性思维”的人,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杜威在《我们如何思考》中称之为“反思性思维”。
他认为,对于任何一个观点,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第一反应不是“我需要找到正确的理解方式”,而是“作者这个观点有什么支撑”、“这样的支撑是否合理”。能够问出第二个问题非常可贵。
批判性思维是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很好地论证它。进入大学会发现,虽然我们有想证明自己观点成立的野心,但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却无法在逻辑上自圆其说。自己都不能说服自己,还怎么说服别人呢?
而大学写作课的精髓就在于:如何就一个话题正确地提出问题,如何找到强有力的论据证明问题,如何清晰有效地与他人沟通、表达想法,最终培养的就是具有理性精神的批判性思维。
一旦批判性思维方式养成,是很容易运用到功能性写作或职业写作中去的,因为有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最根本的能力。
你也许会想,就算没有批判性思维,又怎样呢?
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耳边充斥着鱼龙混杂的声音和观点。没有批判性思维,很多人压根无法区分什么是理性,什么是情绪。
网上聊天常常发现很多人就是胡搅蛮缠,逻辑一片混乱。
网络喷子的逻辑更是感人。
开!逻辑!课!
而当我们想去表达时,写出来的东西也许压根儿让人看不懂,心里更是一万点暴击。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科普畅销书作家史蒂芬•平克说:“导致文章晦涩难懂的核心问题不是语法,而是思想与写作的逻辑。”
他以“连贯之弧”来说明逻辑的本质:没有哪个句子是一座孤岛,段、节或章也都不是。文章逻辑结构不合理,段落主题不明确,段落与段落之间、上句与下句之间连接不清,整个文章连在一起,便让人感觉不知所云。
如今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清楚地传达信息,就是节省他人的时间啊,不是么?
而且,这是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观点的时代,我们不能说你喜欢刷抖音就低级,他喜欢看《红楼梦》就高级,low不在观点上。
在哪呢?作家六神磊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个人蠢往往不是蠢在论点,而是在论据。也就是说,你用什么事实、什么知识,来证明你的论点?这才是人和人真正的差距。
原标题:上了四年大学,最荒废的竟然是这个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