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消息,“泡菜坛里有红豆腐和豆瓣,我给你多装个(点)。”
“不拿,懒得拿哦……”
“要拿,你在东北吃不到四川的泡菜。”
“那就拿嘛,莫(别)装多了。”
2月19日晚上,农历大年初四,四川巴中一乡村,夜深人静。
田野间,偶尔有一束灯光闪过,农家小楼内,年逾七旬的刘婆婆和周爷爷,正在给远赴东北的儿子周勇打点行囊。
不到20岁时,周勇离开村子,跟随长辈前往东三省重镇沈阳打工,一待便是二十多年。
今年48岁的他,已在沈阳定居,儿子留在四川成都工作,小女儿一直在身边,以至于连四川话都不会说。
春节走完亲戚,周勇决定初五早上开车从巴中老家返回沈阳。
得知儿子、儿媳和孙女即将返回沈阳,二老十分不舍,尤其是73岁的刘婆婆。
“丽娃子(小女儿名字)初十要开学,初六前高速免费,还能省下一千多块过路费。”周勇说。
听儿子说罢,刘婆婆不再多说,招呼周爷爷,二老钻进厨房,给儿子准备行囊。
家里的腊肉和香肠,挂在厨房灶台的上方,身形矮小的刘婆婆,搬来一根长凳,小心翼翼站上去,用一把火钳,把一节节香肠,一块块腊肉取下来。
除了腊肉和香肠,她找来塑料袋,从家中的老泡菜坛子里舀出了今年刚做的红豆腐(腌制豆腐),还有去年做的老豆瓣酱。
家里有好几棵果树,今年结了不少柑橘,周爷爷专门留着,等儿女和孙辈们回来吃。
“柑橘要装一口袋,路上解口渴。”
“瓜子和花生带一点,孙女路上嗑瓜子。”
“屋里土鸡下了土鸡蛋,装一口袋带过去。”
……
二老恨不得要把家里的一切都装进儿子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从四川巴中到辽宁沈阳,大约有2200公里路程,小小的后备箱,沉甸甸的,装满了老人对儿子的爱。
二老育有一对儿女,儿子在沈阳,女儿在海南,一南一北,距离老家都超过两千公里,每年春节,二老都要给儿女打点好行囊。
初五早上,刘婆婆从小带大的孙子,也在同一天赶车回成都上班,“孙娃子(孙子),赶紧耍(找)个女朋友结婚哦,我抱个重孙……”
这栋两层的小楼,春节热闹了一周,随着儿孙们的离去,只剩下两位老人,又归于沉寂。
刘婆婆和周爷爷,不是个案。在四川省巴中市,每年节后,有数十万青壮年离开家乡,前往东北、江浙和珠三角务工谋生,一年一次迁徙。
或许,正是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才成就了春节的特殊意义。
原标题:儿行千里远赴东北,四川母亲把家的味道塞满后备箱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