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音乐,缪世聪的激情不减当年
上世纪80年代的音乐学院派,为张国立主演的电视剧担任主题曲创作,编曲作品登上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国家大礼堂……作为音乐人,重庆人缪世聪有过属于自己的灿烂芳华。如今的他65岁,已到暮年,但壮心未已,一个人回到重庆,在较场口成立起音乐工作室,工作、吃饭都在同一栋楼“活动”。他这么“顽”,只想抓紧时间,借用自己的技能和所爱的音乐,谱写心中之歌。
音乐工作室是工作室,家里也是工作室
渝中区较场口星河商务大厦B栋19楼,时常会传出钢琴声、手风琴声,乐声有时急促亢奋,有时舒缓悠长,变幻多样、技臻完美,让人不免对演奏者抱有一丝好奇。
美妙的旋律从缪世聪的笔下源源不断涌现
循声走进,敲门而入,一位有些年纪的男士正端坐于钢琴前,十指在键盘上跃动,闭目弹奏出的《梁祝》轻柔又凄美。灰色冬衣配以浅色鸭舌帽、围巾,讲究的穿衣风格,让他的外在形象更显文艺。
男士名叫缪世聪,生于1953年,今年已经65岁。
房间里除了他,别无二人,和音乐有关的东西倒是不少,钢琴、手风琴、乐谱、谱架、国内外演奏者的挂画……缪世聪说,这间屋子是自己的音乐工作室,除了以音乐会友,更多的时候,是他一个人待在工作室。
看乐谱、弹《梁祝》、奏《山楂树》,一上午时间很快用完。饿了,他坐电梯下几层,回到住的地方,给自己下碗面,吃完饭,再打开卧室电脑里的音乐制作编曲软件,一键一键尝试,不断重复筛选,只为找到最贴合内心的乐器和调子。除此之外,卧室里的音响、调音设备等也与电脑相连,俨然另一个音乐工作室。
每天在上下楼层穿梭,如非必要,哪里也不去。两年前,工作室成立,缪世聪就开始了这样的生活。
听号子长大的重庆崽儿与文艺兵、学院派
编曲,要有基础的乐理知识。这一点,对缪世聪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琴键流淌出《梁祝》凄美又动听的音符
缪世聪以重庆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为元素改编创作的手风琴曲获得很多奖项
“我这一辈子,跟音乐难舍难分。”他介绍,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南岸人,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与朝天门码头的直线距离不到1000米,从小就听船工号子、人力号子,从“嘿哟嘿哟”到“收船咯”再到“等到起”,这些朴素的民间音乐,是他最早的音乐启蒙。
13岁起,他开始跟着读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的哥哥学习二胡、手风琴,识五线谱;18岁时,因为有音乐基础,他得以进入铁道兵第七师,成为宣传队的一员。“那个时候能进入部队,是最好的出路,意味着温饱不愁。”他说,在部队上的8年时间,因为要翻译乐谱,他接触到大量音乐名家的名作,这些积累,也为他考上上海音乐学院提供了帮助。
毕业证书显示,1986年,他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干部专修科学习。他说,那时他所读的学科在全国放出4个招生名额,得知消息,他兴奋异常又觉得志在必得。“除了基本的乐理知识,我转业到四川攀枝花歌舞团后,又在四川音乐学院进修过很长一段时间。”讲起在上海音乐学院参加专业考试的经历,他眼睛发亮:“初试,就让你根据不同动机作5首曲子,考下来,80多人只剩下17人;口试,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创陈钢等10多个专家教授一字坐开,轮流发问,考你专业,也看你有不有天赋。”最终,缪世聪通过了专业考试,得以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接受3年专业又系统的学习。
妻子孙女士证实,丈夫考上上海音乐学院时已经33岁,那时,他们的孩子刚出生,她想丈夫回归家庭,但她更想丈夫去实现理想和抱负。
为音乐去“北漂”,编曲作品登上国际舞台
缪世聪的工作室有很多名琴
沉醉在《莫斯科郊外的夜晚》
用合成器在电脑上改编日本音乐家的名作
孙女士坦言,直到现在,她跟丈夫都是异地状态,一个在重庆,一个在四川。“他对音乐的痴迷和追求,让他获得了许多国际国内大成就,也把我变成了一个很独立的女人。”她告诉记者,1989年丈夫毕业归来,到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担任作曲工作,本以为丈夫会好好陪着她和孩子,但没想到,为了找到更多的创作机会,丈夫又去北京发展。
“很愧对家庭,但很多事不能两全。” 缪世聪感慨。
1993年到北京后,缪世聪从事音乐编辑工作,接触到孙悦等一大批歌手。“那时,请他们唱多首歌都不会超过1000元。” 缪世聪说,其间,他还参与创作了《闯世谣》(尹相杰演唱)、《心情自然凉》(杭天琪演唱)等一些歌曲的作曲工作。
而最让他难忘的是,自己编曲的作品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东方歌舞团的找到他,让他参与开幕式演出的创作。“有两个任务,一是让我对谷建芬作曲的《那就是我》进行改编,改编成中国式咏叹调;另一个是对《梁祝》进行重新编曲,适应杂技绸吊的表现形式。”他说,接到任务,又像回到考上海音乐学院时那种心境,既紧张又兴奋。为此,自己花费了数月时间去精心编曲。
2007年3月26日,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国家大礼堂,以《梁祝》为主题的杂技《绸吊》上演,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现力,配上凄美婉转的音乐,让5000多名中俄各界人士看到中国古代爱情经典。随后,歌唱家刘维维和王晨献上歌曲《那就是我》,展现了中国声乐艺术的水平。记者网上搜索发现,相关视频资料显示,两个节目,编曲者均为缪世聪。
作为缪世聪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学,原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室主任、一级作曲家刘可欣评价,上学时,缪世聪的音乐灵性、悟性就极高,一点就通,“他给东方歌舞团创作编曲的这两个曲目,散发着灵气,尤其是在和声艺术方面,保留传统之余又有创新,很是新颖,业界的评价也非常高。”
归来谱巴渝印象,“老顽童”有小心思
差不多同一年,著名演员、导演张国立在拍摄电视剧《大生活》期间,找到缪世聪,两人在谈拍摄想法时,缪世聪建议主题曲加入“喊剧名”的创意,用川剧高腔和帮腔,定位片子的时空和地域,又用流行音乐拉近,将传统与现代流行乐融合。缪世聪说:“张国立听后,当即决定让我参与制作。”电视剧推出后,川渝地区观众对开篇那一句川剧高腔“大生活啊——”津津乐道。
在录音棚和大生活主题歌演唱者关喆合影(受访者供图)
与赵本山(左),电影导演张扬(右)合影(受访者供图)
当兵时每天的工作是练琴(受访者供图)
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浓厚的地方特色的音乐,一直是缪世聪的初衷。2016年,退休后的他回到重庆,成立起工作室,希望用自己的音乐知识和在艺术方面的积淀,将重庆的本土文化推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今年8月,缪世聪以重庆地区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为基本素材,不断演变,创作出曲子《巴渝印象》。“我想采用大家都熟悉的材料来进行一种有意识的突破,因为所有的音乐风格,都可以平等地用来创作。”他说,曲子创作出来后,他召集来一群演奏朋友,大家一起用手风琴,将歌声演奏了出来。“这就是将川渝味道传递在我们所站立的川渝大地上。”他说,他将《川渝印象》拿去参加第二届中国手风琴新作品征集大赛,还获得了二等奖。
缪世聪编曲的“绸吊·梁祝”登上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国家大剧院(截屏图)
缪世聪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受访者供图)
“音乐这条路,在外人看来光鲜,但我们都觉得很痛苦。”缪世聪说这话时,双手在电脑键盘前不停移动,音响随之发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他摇头瘪嘴表示弃用,“就像编曲一样,你可能尝试几百遍,都找不到能最准确表达愤怒、喜悦、痴迷等各种情感的乐声。”
他形容自己为顽童,倔强又顽固,会对一件事喜欢很久,甚至到老、到死。“现在老了嘛,就是老顽童。老是老了点,但没人说老顽童不可以继续喜欢音乐呀!”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朱婷 摄影 李化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