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它 > 正文
77间房、12个天井这所校园藏着200年前的“豪宅”
01-19 18:52:49 来源:上游新闻

厚重的木门,长满青苔的石梯,根枝交错的黄桷树……在这里,有随处可见的时光印记,跨进大门,仿佛来了一场穿越之旅。巴南区南泉镇白鹤林村,重庆工程学院校园内,有座修建于清代的古民居——彭氏民居,这是我市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目前,该民居主体工程已修缮完工,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对外开放,届时,市民可前往参观。

序列 06.00_00_02_22.静止085.jpg

 建筑中的“渔樵耕读”

坐落在校园内的彭氏民居,格外醒目,高耸的围墙,参天古树遮蔽,庄严肃穆。

大门紧锁,大喊、敲门,或许吼破嗓门,里面的人也会听不见。不是“装聋”,是门太厚,院内房间太多。外面的人要进去,每次只好提前跟老刘联系。71岁的刘明昌是本地人,文物部门在2000年时请他来看管这座民居,他在这里也生活了近18年,房间太大太多,有时候,自己也会绕晕。

序列 06.00_00_04_05.静止084.jpg

迈进厚重的大门,两颗参天桂花树映入眼帘,左边金桂,右边银桂,每逢10月,左边一地金黄,右边一地雪白,老刘便搬个小凳,沉醉在这片香气中。在这里守护18年,一天天,老刘也有新发现。进门后的第一个“入户大厅”,四周门梁柱子上的撑弓上,依次是雕刻的古琴、棋桌、书、画。老刘说,这寓意“琴棋书画”。

 水缸船纹透露盐商身份

走进正厅,院子变得开阔起来。青石阶上,长着青苔,这些青石阶最长的达6米、宽40厘米,石阶、院坝铺设的石头,都是长达数米的整块条石。“这一带没有这样的整石,据说当时彭氏修这座房子,石头还是从远处通过船只运来的。”刘明昌说,那时没有公路,没有机器,纯人工,修建这座民居花了好几年的时间。

序列 06.00_00_11_08.静止083.jpg

正门后厅天井通往正厅的两侧,有两个直径约1.6米的石缸,石缸外面的浮雕,风化有些严重,但依稀还能看到船只等图案。水缸有何用?饮水为何不建在厨房附近?“以前贩盐都是用船运输,也说明主人是盐商。老建筑多是木结构,最怕失火,这两口大缸原本用来蓄水,起到防火的作用。”巴南区文管所所长黎明介绍,船的雕刻侧面透露了主人的身份。

序列 06.00_00_39_16.静止082.jpg

 77间房,12个天井

彭氏民居,又叫彭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已有近200年历史,曾是大盐商彭瑞川的宅院。彭氏民居由上中下三厅、二层楼房组成“器”字形四合院。

“最初搬来守护这座民居时,清点房屋总是数不清,只好拿纸片挨个标号,一间间数起走。”刘明昌告诉记者,整个大院有大小房间77间,12个天井,分别由10个回廊式小四合院组成。整个院落坐东向西,前厅为单檐硬山式穿斗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3860平方米,占地面积5320平方米。周围,是砖石围墙或风火墙维护,屋面都是小青瓦,青石铺地。

序列 06.00_00_44_13.静止081.jpg

“这里住了这么多年,不管下多大的雨,从不会堵塞。有的天井还有双层阴沟。”刘明昌大赞彭氏民居的排水系统设计很科学。

宗族争斗和鸦片让其没落

巴南区文管所所长黎明介绍,彭氏祖籍江西,远祖曾是明正统十三年科状元,后任吏部尚书、四川省布政吏使司,清初彭氏宗系随之迁徙四川,驻地彭家场(现南彭镇)。宗系内出过史部尚书、吏部御史(尚书)、元帅将军。

序列 06.00_00_49_00.静止080.jpg

彭氏后裔彭瑞川,经商理财,专营盐业,成为当地的富绅。嘉庆年间,彭瑞川先后在界石、鹿角等地修建民宅,后选址白鹤村,道光二年始建“彭家大院”(现称“彭氏民居”)。“在巴南,彭氏家族就建了四处宅院。”黎明介绍,除了彭家大院,还有一处保护得较好,即建于晚清、位于梁家边的宅院,在抗战时期设为战俘营,现在已作为抗战遗址加以保护,其余两处已经消失。

据了解,清末民初,彭家宗族争斗激烈,鸦片大量进入彭宅食用,耗志损体,致使彭氏家族走向没落哀亡。

这座宅院延续传奇

彭氏家族没落以后,这座宅院还延续着它的传奇。

黎明介绍,彭氏民居多作为校舍、宿舍,甚至校办厂所在地,也是抗战遗址。据了解,抗日战争期间,大院成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研究部所在地,中央政治大学前身是于1927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党务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湖南牵至重庆,设法政、经济、外交、新闻、地政5系,是中国国民党抗战时期培育国家政治人才的主要基地。1940年在此创办“立人中学”。1945年,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经董必武、张友渔的指导下,在彭氏民居创办了“西南学院”。

序列 06.00_00_51_16.静止079.jpg

记者看到,在正厅下有两块石碑,写着“西南学院校址纪念碑”以及学院史略。1946年,“江姐”江竹筠还来校团结进步同学。西南学院的革命师生,在为建立新中国的斗争中,做出了很多牺牲,包括彭立人烈士等。

2002年,彭氏民居产权划归重庆市巴南区文物保护管理所,1992年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多部影视剧在此拍摄

穿梭于彭氏民居的门楼之间,仍可以从古朴的雕梁画柱中感受到昔日这个大家族的兴旺昌盛。 相比其他民居,彭氏民居上镜率很高。刘明昌告诉记者,这些年,陆陆续续有剧组前来取景拍摄,有的在这里拍上大半个月,有的取点镜头就走。彭氏民居早已成为全国影视重点拍摄基地之一,《延安颂》、《张伯苓》、《双枪老太婆》、《傻儿师长》、《一双绣花鞋》、《我的特务生涯》等近20部影视剧均在此拍摄。

序列 06.00_01_01_16.静止077.jpg

“彭氏民居是重庆地区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也是重庆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抗战遗址。”巴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黎明说,因年代久远,构件腐蚀、木板糟朽,2017年9月,文物部门启动修缮彭氏民居,据了解,此次修缮遵循尽少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主要是对彭氏民居的整体结构和建筑布局进行重新修缮,涉及到地面、墙面、雕花方方面面。历时1年半,整个修缮基本完工,预计今年下半年对外开放,届时还将在彭氏民居对抗战时期的文物和巴南的民俗文物进行展示。

序列 06.00_00_55_01.静止078.jpg

彭氏民居,始修建于清代,是我市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

上游新闻记者 李野 周小平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